白城探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06-08 09:00:03
1白城市农业发展概况。
1.1自然气候概况。
白城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入夏炎热少雨,秋季昼夜温差大,冬季少雪。这10年来,全市平均降水量320毫米,年蒸发18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时间2910小时,平均气温5.2℃,有效积温3000℃,无霜期144d。年平均风速为4.5m/s,最大风速为24~26m/s,风向以4~5m/s为主,平均风速大于8级,年平均风日为24d。
1.2水利设施概况。
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1亿m3,现有地下水开采量约12亿m3,占可采水量的78%;地表水资源用量0.41亿m3/a,利用率为21.7%。城市主要有嫩江、洮儿河等“一江七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18.37亿m3,而近年来除嫩江外,基本断流的还有“一江七河”。现有大中型水库8座,天然泡塘300余座,总库容达17.41亿m3,除月亮泡、团结水库等近几年仍有一定蓄水外,自然泡塘已基本处于干涸状态。还实施了引嫩入白、大安灌区、洮儿河灌区等三大水利工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2万hm2,旱田全程灌溉能力31.3万hm2。目前已有抗旱水源井10万个,配套机电井8.8万个,配有大小、中、小型节水灌溉设施10,000多台,节水灌溉面积24万亩。
1.3农业生产概况。
白城市有120万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9.4%。实际耕地面积101.87万hm2,占吉林省耕地面积的18.4%。这些土地中有81.8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0.3%。平均耕地面积为0.51hm2,是全国人均耕地的5.3倍。可耕作的土壤类型有黑钙土、浅黑色钙土、草甸土、栗钙土、冲积土、盐碱土、风沙等。吉林省粮食总产量为329万吨,占总产量的10.4%。谷物产量4837.5kg/hm2,是吉林省平均产量的69.4%。农户人均纯收入550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8%。
1.4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水资源利用而言,本市水利设施建设落后,地表水利用能力不足,地下水开采过度。根据白城水利局的测算,近年来全市地下水水位已经下降了1.5~3.0m。就气候环境而言,全市冬春季节降水少,蒸发量大,风速大,强风日数多,加上冬季植被枯黄,地表覆盖面积减少,造成表土疏松,耕地严重沙化,碱化。就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而言,白城农业人口比例偏大,单产水平偏低,农民收入偏少。影响白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干旱的风沙、春耕缺水,基本上十年九旱。根据近年气象部门的统计,我市春季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8%,夏季占全年降水的80%,秋冬季占全年的12%左右;春旱发生频率为91.4%,夏旱发生频率77.9%,秋旱发生频率89%。
2在白城市推广应用节水保墒技术。
2.1覆膜栽培技术。
通过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效果[1]。近年来,由于省、市、县各级政府对这一技术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农民进行了大量的引导宣传,并出台了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实现了大面积推广。现有地膜覆盖面积达9.67万hm2。
2.2膜下滴灌技术。
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节肥、节省药物、节省时间、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滴灌还能在作物根系发育范围内形成低盐地带,即使在中度盐碱地也能增产,是适宜干旱、白城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半干旱地区优先采用农业节水技术。近年来,膜下滴灌技术因其具有许多生产优点,深受农民喜爱,尤其在白城发展迅速。到2010年,全市发展高效节水膜下滴灌面积仅为3333.33hm2,2020年达到40万hm2。
2.3旱地坐水栽培技术。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降水以夏季为主,春季雨季少雨多风,春耕主要以种子萌发为基础,春耕为主要手段,种子出苗期需水、肥、杀虫剂一次注入播种穴,使其形成湿润土团,同时用湿土包扎种子,为种子提供足够的水份及养料等。人工创造适宜种子发芽出苗的水肥小环境,使其萌发、出苗,实现一播全苗、苗齐壮的效果。相对于漫灌式播种,可以节省90%以上的水量,还可以减少由于灌水造成穴播穴肥、药流失,达到节水、节肥、少药、快时、增效的目的。当前,全市推广实施坐水种面积达到49万hm2,占全国旱地面积的55.1%。多年来,采用坐水种田技术是白城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
2.4保护栽培技术。
实施免耕少耕,利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水蚀等,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具有节水保墒、防风固沙、减少劳动投入、降低生产成本等作用[2]。全球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超过1.6亿hm2,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保护性耕作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从2005年起,白城市开始探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并于2006年开始开展“无耕、无耕、无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白城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自主研发了小型免耕播种机——“深松、免秸秆”,并自行研制开发了“白城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操作规程”,并自主研发了小型免耕播种机——“瀚海一号”和“高茬”,经省级鉴定,列入吉林省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启动“百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开展水稻保护性耕作试验,并取得可喜成果。如今,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已达24000平方米。结果表明,在3~5年的时间里,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6%~10%。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