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创造音乐艺术传播“大众化”时代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传播媒体丰富多彩、大众传播控制力强的文化时代。与其他传播类型相比,大众传播模式更加成熟,功能更加突出,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传播形式和信息系统。首先,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专业的媒体组织,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音像公司等。;第二,大众传播是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工业手段进行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第三,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普通大众,即学术语中的传播“受众”第四,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第五,大众传播是一种高度单向的传播;第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在如此强大的大众传播环境下,当代音乐艺术传播的新特点和状态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首先,传播者和受传者(受众)。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虽然仍然存在“口传心授”“口头接力”等个体式、人际音乐传播方式,但传播的主体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台、电视台、网络、音像公司、唱片公司等专业媒体组织充分掌握了传播的主导地位,成为社会音乐艺术的传播主体。在当代音乐传播活动中,创作者和表演者共同解释的音乐作品,或记录、恢复和复制的音乐音频信息,不直接呈现给观众,而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音像公司等专业媒体组织传播。也正是因为大众传媒强大的复制功能和传播效果,才笼罩在过去“艺术”神秘的光彩开始褪色,艺术成为当代公众可以分享的日常生活对象,而不是少数人纯粹的精神领域。传播对象也从精英、专业人士到普通公众和普通平民,使音乐观众成为多元化、多层次的音乐接受群体,真正创造音乐艺术传播“大众化”时代。二是传播方式和传播形式。“艺术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审美体验活动,总是与人类的活动及其技术联系在一起。”(杜夫海纳《当代艺术科学主潮》)从最早的时代开始“留声机”从磁带、唱片到光盘,从广播电视到广播电视到今天的各种录音设备,MP3、互联网,当代音乐艺术传播的技术性质日益突出,甚至达到了顶峰。技术的成功应用使音乐传播有组织、大规模、专业化,但也加深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和控制。在当代音乐传播活动中,虽然口语传播(现场传播)和乐谱媒体传播仍然发挥着独特的传承作用,但传播的主要形式是以电子媒体和网络数字媒体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对当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音乐会或音乐会的传播不仅包括演奏者(歌手)和观众(观众)之间的现场传播和共同参与,还包括广播、电视或网络的同步直播,以及广播电台、电视台编辑的特别节目,以及音像公司加工复制的音像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音乐传播也呈现出综合性、市场化、产业化的特点。
三是传播过程和时空。由于使用唱片、光盘、互联网、电视等录音技术和传播技术,从音乐传播源到接受者的传播过程更快,音乐符号的记录时间更长,当代音乐传播取得了突破“面对面,近距离”的“在场性”和“即时性”限制,从而完全实现长期、长距离、跨区域的传播。正是电子和网络数字媒体的记录和传播功能,让我们今天不仅可以欣赏到20世纪初著名的京剧唱段,还可以熟悉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等著名歌手的歌声,吸引那些“不在场”地域居民的“共鸣”实现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或是“跨地域”传播。例如,在媒体上“远距作用”下一步,摇滚乐从美国传播到欧洲和世界上大多数城市,中国的摇滚乐“西北风”以及当前流行的网络歌曲,也成为不同地区人群的共同文化。此外,在音乐的网络传播中,只要作曲家将音乐文件推向互联网,音乐的社会传播和交流活动就已经开始。当然,由于技术的使用和大众传播“影响(限制)-接受)”(身份)过程也使当代音乐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复杂。
第四,传播内容和功能。传播的本质在于信息的流通,即符号传播内容的移动、变化和共享。在大众传播环境中,“作为生产和流通的意义”音乐信息(内容),人们通过传播市场接受和消费,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表明音乐信息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另一方面,音乐艺术作为文化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是精神内容,即意义消费。意义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其内容是一种“神性与物性的双重变奏”。然而,随着音乐商品价值的挖掘和扩大,以及艺术复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的生产被驱回到一个精神空间,但这个空间不再是一个旧的单一主体空间,而是一个减少的集体客观精神空间”(弗·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或后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以及阿多诺批评的阿多诺“标准化和伪个性化”。当代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个性特征、情感深度等“经典”标准被逐渐“削平”,随着大众娱乐功能和商品消费功能的加强,音乐传播的内容、功能及其整体模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索的大课题。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