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民法保护对象和民法调整对象的区别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传统民法典以民事权利为核心保护对象。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不仅以民事权利为保护对象,还以合法权益或权益为保护对象。《侵权责任法》通过总结和列出,进一步将其保护对象扩大为民事权益。如何建立中国正在制定的民法典的保护对象,需要讨论和论证。

传统民法典的保护对象及其立法价值:以民事权利为基础的调查。

从立法的角度来看,民法典的保护对象属于立法目的的范畴。立法者对法律规范的制定包括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自由和秩序的追求。一方面,立法的目的体现在具体的法律规则上。立法者在立法目的的的指导下,设计和构建规则,通过使用具体规则,获得合法的判决结果,然后实现立法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立法技术方面,立法者的意图将通过立法目的条款在法律文本中明确表达。在立法目的条款中,法律的保护对象是最核心的内容。民法以民事权利为标准,决定了传统民法典以民事权利为核心保护对象。传统民法典通常规定民事权利的一般规则作为民法保护对象的核心,民法典分规则是对具体民事权利类型及其规则的规定。中国民法通则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不仅将民事权利确立为其保护对象,而且扩大到民事权益。由梁慧兴教授和王立明教授主持起草的《民法典》草案学者建议稿也采用了《民法通则》中保护对象的做法,以民事权利为核心,扩大到民事权益。我们还应妥善处理是否规定民事权益以及如何规定。

一方面,我国未来民法典关于保护对象的立法设计应以民事权利为核心,这是民法的应有意义。在民法的背景下,讨论标准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民法的中心任务;二是指民法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标准[1]。只有权利才能成为民法的标准,民事权利所包含的自治是基本的价值标准。将权利作为民法的保护对象与坚持民法的权利标准是一致的。通过在民法典中设置保护对象条款,明确规定权利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中国法治文化缺乏权利文化,民法生存的公民社会仍在形成,民法典的权利作为民法的保护对象有利于中国的权利文化和公民社会的培养。另一方面,所谓的社会标准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国民法权利标准的建立。社会标准理论强调公共利益,很容易将民法引导为义务标准。同时,社会标准无法找到自己的利益主体,难以作为立法标准。因此,我国民法典对保护对象的规定应继续以民事权利为标准,作为核心。

另一方面,我国未来民法典关于保护对象的立法设计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护对象与调整对象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克服民法典的封闭性,反映新兴私权的建立,满足民法调整私法关系的需要,应适当扩大民法典的保护对象。

近年来,围绕民法典的制定,民法调整对象一直是一个热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它与《民法典》的保护对象是一对既连接又不同的类别。一般来说,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个人关系,即平等主体关系理论。虽然这一理论受到了批评,但民法以社会关系(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基本立场并没有改变。徐国栋教授借鉴了《俄罗斯民法典》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规定,提出民法调整对象包括确定和调整。前者是确定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后者是指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和由此产生的法律关系。他认为,民法的调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次调整的社会关系和第二次调整的法律关系[2]。民法确定人、财产和调整人之间的关系。[3]社会关系仍然是徐国栋教授倡导的基于民法调整对象。民法保护对象和民法调整对象是我国民事立法不可或缺的内容。民法保护对象作为立法目的,是确立民法调整对象的前提,因为立法者应当首先确定立法要实现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一目标确定调整对象。但民法保护对象与民法调整对象仍存在显著差异:一是立足点不同。民法保护对象以民事主体权利的保护为基础,作为民事立法的根本目的;民法调整对象以一定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为指导,以静态或动态调整不同的法律关系要素为基础。二是两者的制度功能不同。民法保护对象具有宣传和划定民法保护的合法利益的制度功能;民法调整对象的制度功能是确定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范围,确定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界限。第三,它们是不同的。民法保护对象以私权为核心。私权的实现不仅需要立法确认合法利益,还需要在司法活动中确认;民法调整对象的确定是通过立法将一定的社会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来实现的。

以民事权利为基础,可以探索民法典保护对象的立法价值,证明民法典规定调整对象的必要性。然而,民事权利并不是民法典保护对象的全部内容,因为:首先,除了民事权利之外,还有其他需要保护的合法利益(法律利益)。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也被称为权利和利益。然而,现行的立法只提出了民事权益,并没有给予法律利益足够的关注。其次,除民事权利外,还有商业权利、知识产权等权利,需要民法典确认和保护。一般认为,民事权利属于传统私权,商业权利和知识产权属于特殊私权或新兴私权,但民事权利等同于私权并不少见。因此,民法典保护对象的立法也应当扩大。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