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外资企业建立研发和营销中心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碳关税时代贸易转型的途径和手段。
(1)大力实施绿色贸易政策。
1.根据环境特点对产品进行分类,并根据其特点进行进出口安排。根据环境特点对出口产品进行分类,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在此基础上,安排产品进出口,促进环境标志产品、生态产品和低碳产品的贸易;适度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贸易。作为全球大型温室气体排放和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型出口商,我国必须改变外贸发展理念,推进绿色贸易战略,掌握世界贸易关系变化的主动权,为我国外贸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2.完善节能减排技术,完善政策激励体系,促进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节能减排技术纳入重大科技项目,加大资金、人力、物力投入,与节能减排技术先进国家合作,建立吸引海外相关科技人才的机制。进一步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燃料等新能源产业发展,逐步完善能源结构。可考虑将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目录,享受税率、税前扣除甚至补贴等优惠政策,促进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并在适当的时候实施新能源市场配额制度,通过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一定规模的市场,促进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走上规模发展的道路。
3.加快国际商务论坛的价格、税收等制度机制。
图2能源净进口占能源消费的比例,
改革,加强对传统能源、资源和两高一资产业的指导和管理。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价格和税收政策并没有真正反映其环境和资源成本。企业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牺牲环境能源,因此必须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因此,能源和资源价格应逐步市场化,价格应由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同时,通过提高企业成本,改善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税制度,及时考虑征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关税,进一步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清洁能源和环保产品的生产出口。
(2)推动我国国际分工价值链向高端发展。
1.鼓励外资企业建立研发和营销中心。创新是推动我国国际分工价值链向高端发展的动力。因此,中国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抓住当前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分享研究成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应努力创造适合企业创新的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准入平台,建立公平、标准化、有序的投资和竞争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专项基金、优惠补贴、完善的融资体系和专利法案,促进高校或科研机构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培育自主品牌,开发自己的销售渠道。
2.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中国加工贸易的兴起是由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在优惠外资和鼓励出口的指导下转移造成的。因此,要升级加工贸易,必须改变我国引进外商投资政策,提高加工项目投资门槛,限制新项目进入增值率低于当前平均增值率;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项目和相关配套加工贸易项目,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坚决禁止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两高一资加工项目。
3.从传统的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技术优势,必须注重技术创新,使其能够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技术创新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核心技术创新,一种是非核心技术创新,另一种是资源技术创新(即改变产品原能源或原材料的技术创新)。虽然企业应重视核心技术创新,但更多的企业需要重视非核心技术创新和资源技术创新,选择切实可行的创新路线。在碳关税时代,资源技术创新更为重要,因为这种创新不仅是获得技术优势的一种方式,也是新成本优势的发展。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促进自身的循环经济,选择自己最好的规模经济,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不断调整自己的增值模式。通过技术创新,逐步将增值重点从生产过程转向产品设计、品牌创造、销售创新、服务增值等低碳非生产增值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继续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3)在鼓励服务贸易发展的现阶段,中国的对外贸易仍以商品贸易为主,服务贸易的比例较低,而中国的商品贸易大多是高碳、低效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在资源和国内外贸易环境对中国商品贸易片面追求的数量增长的限制下,迫切需要推动中国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比例的转型。
如何利用出口配额、出口退税等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适度提高服务贸易比例,降低商品贸易比例,特别是促进通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技术密集型领域和文化产业知识密集型领域的服务贸易,以改变我国服务贸易知识和技术含量低的瓶颈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应明确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产品目录,重点支持企业、项目和产品,建立专项基金,加强资金支持,注重提高生产性服务贸易比例,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密切相关,促进制造业高端服务环节的形成,促进生产企业分离贸易服务产品,特别是抓住国际资本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提高服务贸易水平和结构效益。最后,政府应努力引导居民优化消费者需求结构,提高服务消费的比例,培养服务业的国内市场需求,为中国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创造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为提高现代服务企业的能力提供平台。通过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实地考察和市场发展,拓展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发展空间,使中国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贸易大国。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