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09-06 09:00:05

在引入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初期,存在着三种质疑之声:一是违反控申分离原则,侵犯法院定罪权;二是与缓刑制度的冲突;三是无限扩大检察机关的权力,导致起诉裁量权滥用。对预防检察院滥权行为的对策设计,学者们提出的对策一是构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使程序透明;二是科学设计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然而,长期以来,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研究人员很多,而救济制度较少,仅有一篇文章专门研究附条件不起诉监督救济的文章。附有不起诉的救济制度,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受害人因对检察机关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不服,向有关单位提出申请,因而对其造成损害的权利,在附条件不起诉程序中,检察机关公权获得救济的制度是制约其公权的最后一道防线。2012年11月22日,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刑诉规则”)颁布,注重对附条件不起诉救济的最新条款,对附条件不起诉救济进行审查,十分必要。

一、未成年人刑事诉讼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的规定。

在此基础上,附条件不起诉的对象仅限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也因此成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

第九十四条规定:“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请求复议、复核或被害人申诉的,应当参照本规则第四百一十五条至第四百二十条的规定办理。可以看出,它采取了一种“参照式”立法模式,根据具体法条,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包括以下方面:

人民警察救济权:对不起诉的决定作出后,公安机关如认为不起诉决定有错误的,检察机关可向检察机关申请复议,检察机关应另行指定检察机关审查,如意见未被采纳,警方也可以向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查,上级检察院公诉部门应当指定检察官对其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由公诉部门负责人审查,报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经复核改变下级人民检察院不起诉决定的,下级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应当予以撤销或修改,移交下级人民检察院执行。

受害人申诉权:在不起诉决定作出后,受害人如认为不起诉决定有错误的,受害人享有控诉权,但在起诉日期不同的申诉部门有所不同。收到不起诉决定后七天内提出申诉的,对做出不起诉决定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立案复审,如在七天后提出申诉,经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审查后作出不起诉决定是否立案复审。审查后的刑事申诉检察机关应当提出复审意见,由检察长作出复审决定。作出起诉决定的,经审查后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应当提交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受害人直诉权:为了加强受害人的道歉决定权的救济,还赋予受害人直诉权。也就是说,受害人没有投诉,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受理案件的,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应当终止复查,将作出不起诉决定所依据的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

二是新《刑诉规则》“参照性”立法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新《刑诉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所采取的是一种“参照式”立法模式,"参照型"立法的优势在于有利于相关制度的衔接,避免重复规定,但适用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的这一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忽略了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约束。在新刑事诉讼法颁布以后,我国不起诉制度包括四种类型:绝对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酌情不起诉和对未成年人有条件的不起诉,我国新《刑法修正案(九)》中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正是参照了上述不起诉救济制度,但“附加条件不起诉”与“不起诉”之间存在本质差异,附带条件不起诉是指公诉机关对符合提起公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综合考虑其涉嫌犯罪事实和人身危险性,如果认为暂时不起诉适当,且不致再危害社会,则可暂时不予起诉,并对其施加强制命令和规则,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了义务,未发生法定撤诉,期满即不再起诉的制度。由于多了一种设置有条件的监督审查程序,附条件不起诉有别于原三种不起诉形式的公权力。原三类不起诉只有一种形式,即是否起诉有决定权,附有条件不起诉时,检察机关具有两个决定权,一是决定是否启动附条件不起诉权力,二是附有条件不起诉决定权利;二是附有条件考察是否起诉的决定权,即“不起诉决定权”。但在制度设计上,显然两种决定权都没有区别,受到传统不起诉救济制度的影响,过分强调地局限于“附条件审查决定是否起诉”之决定权,而对“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权”关注不够,《刑法》第九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的意见,受害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的意见,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检察机关决定提起公诉。

二是被害人话语权过分张扬不公正。传统的不起诉制度,特别是酌定不起诉制度是无罪推定、疑罪从轻原则的制度实践,“宽恕”是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的一种,它必然影响到受害人一方的利益,赋予受害人控诉甚至直接控诉的权利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话语权,因此,赋予受害人控诉权乃至直接控诉权并无多大意义。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有其不同之处,附条件不起诉是恢复性司法理念中的一种制度实践,它希望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加一定的考察条件,而不是采取单方的惩罚,达到恢复原有社会关系的目的。如果检察机关仍然做出起诉决定,这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来说,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参考传统不起诉制度的现行设计,完全没有考虑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附条件不起诉中比原不起诉具有“被附加条件”这一区别,而没有给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任何申诉权,这种制度设计是违背公正的。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