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特点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2-09-14 09:00:00

对知识产权特征的重构。

作为民权的一种,对于它的特征,学者们已有了很多论述,有的学者认为,知识产权的唯一特征就是对象的无形性,有的学者把它概括为专属性,地域、时间、对象等非物质性;也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的特性是对权利的无形、专有性、区域性、时效性、复制性等性质。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主要从物权比较的角度论述了知识产权的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要全面认识知识产权的特点,除了从上述角度出发,还应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立法目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考察,如下简论。

(一)知识产权对象的无形性。

知识产权的无形属性,是指知识产权本身所不能看到的,而不是知识产权本身的无形性,因为任何权利都是无形的,也不是载体的无形,所以我们讨论“有形”和“无形”是对权利对象而言的。所谓权利客体,也称为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也可以理解为法律所确认的、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可由权利主体支配的对象。无形是知识产权有别于动产,不动产和其他物权的一个显著特点。物权,如动产,不动产等物权的客体是物权,大陆法系各国一般将“物权客体”视为物权客体,而物权的客体与物的载体是重合的,因此,人可以直接感知,即可见,可摸可摸,而知识产权的对象是无形的,比方说对于文学作品——金庸的小说,这一作品的知识产权对象是金庸借此抒发其内在的独创性思想感情,而非人所见所知,能被直观地感觉到的是几百页纸,还有那些由铅,墨水等组成的文字,只是知识产权的对象——作品的载体。的确,金庸的小说同一部小说,既可借助纸、墨等载体,也可将其刻于石壁,也就是说,不因载体的不同,可借助纸、墨等载体,或刻于石壁上,即不因载体的不同而影响其作品著作权。例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而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却不是有形的、摸得着的灯泡,而是遵从和利用自然法则,凝聚爱迪生智慧创造劳动的技术方案。

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特点必然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知识产权所有人不能像所有权人那样实际地支配权利对象。举例来说,作者在出版了他的作品之后,即使是作者能够控制他的载体,也不能真正控制别人对他作品的使用,使其更容易受到侵害。第二,知识产权对象的无形性也使得对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更为困难和复杂。比如一台笔记本电脑,很容易发现它的所有权受到侵犯,因为它不是根据所有人的意思来检查它是否与权利人的占有无关,对知识产权是否侵犯和侵犯的程度等,可以判定其是否存在损害和损害的程度;而对计算机芯片侵犯专利权的认定,这一知识产权的客体,由于计算机芯片专利技术是无形的,权利人自己都不能真正掌握,更别提侵权人了,也正因如此,别人擅自使用专利权人的技术,知识者常常不能很直观地觉察到,那就是不可见的侵害,不可见。与此同时,由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主要以专利申请文件中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依据,并借助相关技术特征进行判断,因此,对于他人对专利权是否构成侵权以及侵权程度的认定,则比较复杂。因此,法律对于有形财产仅需确定所有权的归属和保护方式,不需明确规定权利的具体内容,因为权利人可以通过占有等方式进行公示,但就知识产权而言,既要确定权利的类型、权利的归属,也要明确知识产权的具体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公示作用,对知识产权进行强有力的保护。

㈡知识产权所享有的各项权利。

由于知识产权对象的无形性,使知识产权在法律上难以得到保护,而强调知识产权权利的专有性,则有利于对知识产权的明确界定,使知识产权权利人和非权利人之间有更强的法律保护。

智慧财产权属于世权或绝对权,“权利人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是能够对抗一切非权利人的权利,或者说是以所有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作为义务主体而存在的。任何知识产权一旦依法产生,都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随意使用、处分。可以肯定,知识产权虽然是一种具有独占性、排他性的民事权利,但与物权的排他性、专有性有很大区别。一般认为,物权的专属性表现为,对于某一特定的主体,只能是一种特殊的主体,其他主体不能对其主张权利,但其他主体可以对属于同一类物的另一特殊物拥有权利。与之不同的是,当某一法律主体取得知识产权的权利后,其他法律主体在同一种法律的效力范围内,就无法取得同样的权利。举例来说,在专利领域,无论是采用先申请原则,还是采用先发明原则的国家,只有一个人(或者首先申请发明者,或者首先提出发明)才能获得专利权。另一位发明者,如果发明在先,也能获得先用权,但是如果发明之后就不可能得到任何权利。如:商标领域,"两个或多个商标注册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初审和公告申请之商标;当日申请的,初步审定和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驳回他人的申请,不予公告。自然地,版权领域,专有性相对较弱,因为版权保护只要求作品具有独创性,并不需要独创性,如两件作品,独立创作,原创,非抄袭,虽然二者相同,但受版权法保护。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