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现状分析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2-09-07 09:00:01
一,关于知识产权的中西比较。
知识产权制度是伴随着西方个人主义精神、自由精神、理性精神而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知识产权制度始于中世纪末,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孕育之后,到19世纪,西方国家相继确立了知识产权制度。与之相比,知识产权作为西方人的知识产权,一般认为始于清朝末年,是清王朝新政和近代中国对西方学习的产物,至近代,随着中国加入WTO,知识产权立法也发展到相对频繁的程度。
通过建立中西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首先,从时间上看,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成立时间较短,大量知识产权立法成果集中在近三十年。
其次,从数量上看,中国知识产权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初步构建了现代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其三,就质量而言,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尚不完善,虽然立法多以直接移植西方法律为主,缺少法律本土化的程序,民众对知识产权立法缺乏认同。
所以,立足于本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中国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人民和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较低,认识不足又制约了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步伐。实际上,常常形成这样一种怪圈,即知识产权法出台后得不到支持,知识产权秩序混乱的现状依然存在,为了维持这一混乱秩序又继续立法。
但是,对于知识产权的立法到底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当?对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是否真正能有效地形成西方国家几百年来形成的知识产权意识?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现状分析。
在吴汉东教授对知识产权秩序的解释中,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不断涌现,二是创新成果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要分析当前知识产权秩序的现状,就需要看知识产权文化是否深入人心,知识产权法律是否能很好地保护知识成果。详情如下。
一、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现状。
1.立法状况。
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版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的修改,并于2008年6月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已进入另一轮高潮。总体而言,中国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才能完成的知识产权立法进程。然而,立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法律框架比较完善,但缺少相应的配套法律。就拿韩国“端午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案例来说吧。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知识产权相关立法,但没有相应的保护传统节日的立法,而日本和韩国相关法律早就比较完善。使我国在国际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法律的本土化程度不够,多数法律都是“强制”移植自西方。中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借鉴了西方的知识产权法,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本土化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难免会“水土不服”。
2.执行情况。
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主要有: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国家版权局、文化部等。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形成了“两条途径,平行运行”的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模式。(八)竖的主要执法特点和问题:
首先,执法活动以专项执法活动为主,力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某个区域进行大规模的集中专项治理。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共受理商标侵权案件17.4万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违法案件559件,犯罪嫌疑人560人,可见我国在知识产权执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次,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相结合,行政处罚功能集中在同一个执法部门。例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它不仅负责商标注册的权限,还对知识产权案件进行调解、裁决以及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查处。
第三,部门多,功能分散,标准不统一。国内负责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部门已达几十家,而管理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了执法上的矛盾,如:卡拉OK经营行业的公告规定,卡拉OK经营行业以经营场所的包房为单位,支付版权使用费。并以享有文化内容监管权限为理由,启动了“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对所有卡拉OK经营场所及其它单位均免费接入,免费服务。这些标准不统一,给知识产权执法的实际运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3.司法状况。
我们的知识产权审判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健全、完善。当前,知识产权审判庭(民事审判第三庭)已在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中设置。从2004-2007年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大幅增加,审理范围不断扩大,结案率逐年上升,二审改判率逐步下降,再审率也逐步下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审判周期长,费用高,取证难。就拿郑州托普轧机案来说,该案件从诉讼到审判共花了三年时间,耗资巨大,但仍未能制止侵权行为。另一份《宁波企业知识产权状况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知识产权遭受侵害后维权成本高,取证困难。
第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法律的实施程度亟待加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当地企业,无视知识产权立法,给侵权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上郑州托普轧机案件审理周期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的保护,造成了不同地区法律适应标准的差异。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