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趣味教育”在本质上成了审美教育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梁启超是一位美育思想家。其中,“情趣教育”、“情趣教育”、“艺术教育”等概念都用过,从基本内涵上看,这两种教育都可以理解为美育,但是在侧重的角度和位置上,二是情感教育强调审美教育的基本属性与特征,而“艺术教育”强调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梁启超看来,趣味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这显然更接近于审美教育的本质。《趣味教育》、《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梁启超审美教育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对“趣味教育”的进一步阐释与补充。所以,以“趣味教育”为切入点,更能把握其审美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
首先,“趣味教育”的内在属性。
梁启超曾经说过:“如果有人问我,你相信什么?于是我回答说,我信奉趣味主义。别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蒂?于是我回答说,把兴趣当根蒂。"[1](12页)他又说:“问人的生命是做什么的,我对回答毫不怀疑,活得有趣。一个人如果活得没有乐趣,恐怕不活着更好些,而仅是勉强地活着。"[2](第22页)可见,"趣味"、"趣味"既是梁先生的审美理想,又是其生活信条,由重“趣味”、重“趣味”到重“趣味”的教育是一种合乎逻辑的。
梁启超说:“趣味教育”这一名词并非他发明的,现代欧美教育界早已有之,但他们仍以趣味作为手段,他想进一步把趣味当作手段。这一变化使梁启超的趣味达到了审美的高度,意义十分重大。把情趣当作手段,就是“有所为”,总要以另一种东西为目的,其结果是目的达到,手段抛弃,“趣味”便不复存在。而且“以趣味为目的”,却“无所为”、“为趣味性”、“如小孩玩游戏”等,毫无目的地在此「趣味」成了一种超功利目的的情趣,即审美愉悦。他进一步指出,“趣味教育和趣味性”一书中,“趣味的本质并不见得都是好的,譬如好赌又何尝不是趣味?但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情趣当然不好。(13)[3]可见梁启超提倡的“趣味”教育之「趣味」,并非一种形而下的快感与庸俗享乐,而是一种超然欲望、脱离低级趣味的精神快感。他在《学趣》一书中明确指出:“趣味”即“喜”、“乐观主义”、“生气”,而“趣味”则是“消沉”、“萧索”、“情趣”,具有健康向上的情感意味和生活意味。总而言之,在梁启超看来,趣味是一种极度利害得失、超越生理欲望的审美快感,因此,梁启超所谓的“趣味教育”在本质上成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
梁启超力推趣味化,审美对人的生命意义重大,从而为“趣味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审美的直觉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感觉器官并不被使用或者使用,长久的使用已经麻木了。一人麻木,那人便变得乏味,一国麻木,那民族便变成一种无聊的民族。"[4](第24页)即人虽拥有审美的本能,但其生活的情趣与美感却并非自然发生,而应进行有意识培养训练,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引导人们正确进行审美活动,不断提高人的感官审美能力,让感觉从麻木状态中恢复过来,让无聊变得有趣。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他特别指出,生活的趣味是最浓烈的,整天价乱碰乱溅,若不引他到高级趣味的路上,他们就非年轻时不可。总而言之,在梁启超的观点中,趣味的高低、趣味的高低都与“趣味教育”密切相关。
二、二是“趣味教育”的主要途径。
趣味性教育的必要性在理论上已经是如此,那么趣味教育在现实中又怎么可能?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感觉、善于想像,在任何时候任何时候都能在审美教育中接受审美教育,它都是“无穷无尽”的源泉。以梁启超为例,趣味的来源有三:一、“将会与境会”。二、“思想意识和印契”的提取。三、“他界之冥构描”。归根结底,不管是外在的自然,还是艺术的形态,都是引起审美审美的重要“机缘”。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这种审美因素,有意识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使人有一双能看形式美、能听音乐、具有一颗热情而敏锐的心灵。
尽管,在梁启超看来,天下万物皆有情趣,生命充满情趣,只要活着,就是有情趣的,但对于“趣味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他所谓的“趣味教育”的主体是有严格定义的。经多方比照,梁启超列出了四个兴趣主题:劳动、游戏、艺术、学问。劳动时,学识主要还是谋生的一种职业方式,趣味毕竟是有限度的,游戏中产生的趣味往往是稍纵即逝的;而艺术比劳动、学问游戏更具普遍性、更持久的影响。因此在这四个学科中,他最重视的也就是艺术教育。但在艺术教育方面,他更看重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之功用」,「是为他恢复已坏了的爱的胃口,使他常为他摄取营养,以维持生命康健,使他得以维持生命的康健。懂得了这个道理,便知道美术这样的东西在人类文化体系中应该占有什么地位。
[5](第24页)梁启超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是趣味,即审美。因此,美术教育在整个美育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趣味教育”的主体。因此,他说,艺术家的责任很大,不是为了功德,而是为了功德。
为什么美术教育具有如此大的权威性而成为“趣味教育”的主体?因为在梁启超的思想中,艺术教育主要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与理性教育相比,情感教育在构建人类审美心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人以为“以了解为导向,顶多能让人知道,该做的事怎么做,那事怎么做,却是受引导的人到底去不去做,没什么关系,有时候知道得更多,做得更少”,而“以感情来激励人,就像磁力吸铁一般,磁力是多少,吸多少分量,吸多少铁,丝毫容不得闪避。"艺术的权威性,就是将那个瞬间就过去的感情抓住他,使他随时可以重现,这是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感情,打到别人的情阈里,在几次时间里占领了他心的位置。[6](第71页)这是梁启超对艺术情操教育特色极具原创性的阐释。在他看来,艺术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浓缩、物化,并以所塑造的美的形象感染人们,触动人们的感情,使人的心灵“熏浸浸润”,如春风化雨,点滴滋润,天长日久,铭心刻骨,对人的影响是深透的,久远的。因此,梁启超将艺术称为“教育情感最大的利器”,他说“音乐、文学、美术是情感教育的法宝”,把“感情秘密的钥匙全都握在手中”。并且说:「画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修炼自己的感情,将自己的感情推向高洁的纯粹方面,向上提升,向里体验。将自己那一腔优美的感情融入其中,再以精彩的技巧将其表现出来,这样才不辱没艺术的价值[7](72页)。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