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的有机联系如何实现?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课,历史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即“注重人类历史各领域发展的关联,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所以,学习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和记忆过去所发生的事,还在于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聆听历史之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培养对待现实问题的价值与思维智慧;然后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将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是指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选择热点话题、社会性现象,并将历史教学纳入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历史,探究历史,具有解决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历史教育功能。本文以实例,简要论述了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的有机联系如何实现。

一、以学生熟悉的城市生活为教学背景,依托当地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历史。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地方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非常有益。本土史是最接近学生生活的历史,如果我们把它与现实相结合,历史就会变得丰盈而又怡人。

《中国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建了一批民用工业,其中有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这个内容看起来跟我们重庆人没有关系,但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汉阳铁厂就在我们的身边。1890年创建汉阳铁厂时,我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步。1890年4月,晚清一代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也是亚洲第一家大型联合钢铁企业,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也被西方视为“中国崛起的标志”。该公司的成立,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的序幕,这是汉阳铁厂的前身(即:重钢)。汉阳铁厂在抗战期间迁往重庆。新中国成立以后,重钢职工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形势,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其产业布局,“北有鞍钢,南有重钢”,充分证明重钢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在这里建成了新中国的军工钢生产基地,以及新中国的第一台立式方坯连铸机和圆弧板坯连铸机。近120年来,重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重钢”成为重庆人的骄傲。

把历史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感受到重庆的命运和“重钢”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就是那么“近”,学生自然也能感受到张之洞的伟岸与智慧,体会重庆的丰富内涵。

二是以创设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为契机,引导学生探索历史。

Sushomlinsky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想成为探索者,研究者。重视历史知识领域的多领域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表现出思维的辩证与课堂色彩。

金融危机既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难点。怎样才能突破这个难题?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我们不妨设计现实问题。下面是:为何经济危机始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而非其它地方?股票是什么?有没有人在您身边“炒”?为什麽要「炒」?股市下跌会导致经济危机吗?

同学们立刻炸开了锅:我校的一位老师“炒股”,我爸爸“炒股”,“炒股”赚钱,股票就是钱……老师给我们讲股票的概念,价值,算法,影响等相关知识,并与1929-1933美国经济大危机联系起来。那时候,美国经济“蓬勃发展”,股份公司不断发行股票,鼓动人们购买自己公司的股份,以扩大生产。但是人民的购买力有限,这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上述个案的特点是,问题本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能被理解,需要借助经济学的股票知识、数学的计算公式、心理学的利益驱动等相关知识来完成学习。史实相结合,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自信!

第三,历史教学以社会热点、焦点为媒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大家关注现实热点、焦点问题让中学生热切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史学教学要把一些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今,世界各国争斗不休,恐怖袭击频发,除利益诉求外,民族宗教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民族、宗教问题比较多,如果不加以分析和引导,学生就只能从现象上看,而不能从历史的角度去看问题。比如,巴以冲突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双方互相伤亡,隔阂加深。从古到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中东争斗过,从而孕育着仇恨的种子。由于历史、宗教等因素,巴以和平进程举步维艰。为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新闻事件背后深层的原因。

史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因素,丰富了历史的时代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教学有了实践价值和功能。

史学,是一门博学,博学。将社会现实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使历史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更加聪明、更加聪明。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是有机的、多元的、可控的。历史教学应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顾此失彼,背离历史课堂方向。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有机的选择,智慧的运用。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