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增强物流企业的诚信意识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第三方物流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第三方物流企业频繁出现诚信缺失现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物流企业内部环境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外部环境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入门门槛太低;仅需要数万元的注册费,再申请一张营运证,就可以组建物流企业。近年来,物流行业进入门槛低、盈利水平高,这使物流成为比较热门的行业,一些实力较弱、设备条件十分有限的企业,也纷纷加入物流行业。而且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企业往往以低价竞相抢购,承诺了优质服务,但最终却因资源不足、服务能力差等原因不能履行合同导致违约,给客户造成违约。二是企业经营不善。有些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有些虽然制定了制度,却“形同虚设”,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即使是领导也缺乏相应的能力,人品差再加上缺乏制度约束,导致物流企业的经营常常失职,现在,只有利润代替了顾客至上。三是监管缺失。长久以来,物流业由于主管部门不明确,给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惑和无法解决的难题。现在,随着物流列入国家十大调整振兴产业,物流行业由“没人管”一变为“人人管”,交通局、商委、发改委、经贸委等争相管理。事实上,无头经营和多头管理都不好,物流行业的发展也需要有明确的监管机构。四是信息管理滞后。对物流业的现代化管理要求物流业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但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目前中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尚不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中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相对原始、低级阶段。根据统计,己经实施或部分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仅占21%,全面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仅占10%。目前,信息化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诚信水平。物流系统中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信息流未打通,流通环节多,造成流通成本高,而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难以提高,物流过程的监管也难以到位。五是信用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档案,信用管理与信用评估滞后,信用监管不到位,对企业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较小,这些都给物流企业提供了客观存在的空间。

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诚信问题。

(一)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法规。

为了提高物流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政府应授权管理职能明确的部门制定统一的物流产业标准;如对申请经营资金、办公场地、运输车辆、装卸工具、货场面积、仓库面积等,然后再对其进行资格审核,对不合格的要予以清理和整顿。此外,我国目前的物流立法还比较落后,还有很多法律空白。有些不法分子为了赢利,钻进了法律的空子,使物流诚信问题更为严重。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和完善我国物流法律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低成本、优质服务、高效运营。如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联合制定、实施我国物流企业信用体系相关处罚条例,严惩企业失信行为,通过提高物流失信企业的违规成本、违法成本等手段加强诚信意识,从而使政府更好地发挥监管职能。此外,对于物流企业代收货款的问题,也可以实行由货运公司代收货款进入制度。国家通过注册资金和开立网点等方式设置障碍,如规定注册资金在一百万以上的货运公司才可以代收货款,并收取一定比例的赔款,未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禁止代收货款。因此,一旦发生货款纠纷,才有资金保障。对一批实力较弱、信誉较差的货运企业,保持市场的良性竞争,才能保证市场正常运行。

㈡加强内部管理。

第三方物流业要想取信于人,长治久安,必须从内部加强管理,首先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倡导诚信、促进诚信、实践诚信的价值体系,并以诚信为基石;这样做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企业领导的诚信意识,二是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增强员工的诚信意识和素质,增强员工的诚信意识,坚持以诚为本的价值观。此外,物流企业需要完善自己的制度和监督体系,除了思想上,还要从制度上加以约束,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要有制度化的管理和考核,再加上信息化的监督与沟通,才能保证每一笔物流业务的完整性。

(三)加强对物流外包流程的监督、控制和管理。

国家应该明确与之相对应的物流企业监管部门,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是要加强对物流过程的监控软件和硬件技术建设,如政府可以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增加物流运营流程的透明度,并将物流外包公司、物流企业、其它有关行业及政府主管部门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和监督。另外,政府还需要加强物流监管机制的建设。要设计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并认真贯彻执行管理机制中的各项制度,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四)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诚信认证制度。

要有效地提高物流企业的诚信意识,增强物流企业的诚信水平,必须从政府层面入手,建立货运企业的诚信管理机制,运用一定的标准,对物流企业建立信用档案,进行信用评级,加强信用的评估与评价;构建健全信用制度和奖惩机制。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