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测量氧传感器的反馈电压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目前,实际应用的氧传感器有氧化锆氧传感器和氧化钛氧传感器。常见的氧传感器有单引线、双引线和三引线;单引线为氧化锆氧传感器;双引线为氧化钛氧传感器;三引线为加热氧化锆氧传感器,原则上不能替代氧传感器。氧化锆氧传感器最常用。

1、汽车氧传感器的常见故障。

(1)氧传感器中毒。

这是一个常见且难以预防和控制的故障,特别是对于经常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即使是新的氧传感器也只能工作数千公里。如果只是轻微的铅中毒,然后使用一盒无铅汽油,可以消除氧传感器表面的铅,恢复正常工作。但由于排气温度过高,铅往往侵入其内部,阻碍氧离子的扩散,使氧传感器失效,此时只能更换。

此外,氧传感器硅中毒也很常见。一般来说,汽油和润滑油中含有的硅化合物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硅和硅橡胶密封垫圈使用不当散发的硅气会使氧传感器失效,因此应使用优质燃料和润滑油。维修时,应正确选择和安装橡胶垫圈,不得在传感器上涂抹制造商规定的以外的溶剂和防粘剂。

(二)积碳

由于发动机燃烧不良,在氧传感器表面形成碳积累,或氧传感器进入油或灰尘等沉积物,会阻碍或阻塞外部空气进入氧传感器,使氧传感器输出信号不准确,ECU无法及时纠正空燃比。碳积累主要表现为油耗增加,排放浓度显著增加。此时,如果去除沉积物,它将恢复正常工作。

(3)氧传感器陶瓷破裂。

氧传感器的陶瓷又硬又脆。用硬物敲击或用强气流吹洗可能会破裂和失效。因此,在处理过程中要特别小心,及时更换问题。

(4)加热器电阻丝烧断。

对于加热氧传感器,如果加热器电阻丝烧蚀,很难使传感器达到正常工作温度而失效。

(5)断开氧传感器内部线路。

二、检查汽车氧气传感器的方法。

(1)检查氧传感器加热器电阻。

拔下氧传感器线束插头,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氧传感器接线端加热器接线柱与铁接线柱之间的电阻,电阻值为4-40Ω(参考具体型号说明书)。如果不符合标准,则应更换氧传感器。

(2)氧传感器反馈电压的测量。

在测量氧传感器的反馈电压时,应拔下氧传感器的线束插头,根据模型的电路图,从氧传感器的反馈电压输出接线柱上引出细线,然后插入线束插头,在发动机运行中,从引出线测量反馈电压(部分模型也可以通过故障检测插座测量氧传感器的反馈电压,如丰田汽车公司生产的系列汽车可以直接从故障检测插座中的OX1或OX2端子测量氧传感器的反馈电压)。

检测氧传感器的反馈电压时,最好使用低范围(通常为2V)和高阻抗(内阻大于10mΩ)的指针万用表。具体检测方法如下:

1.将发动机热车运行到正常工作温度(或启动后以2500r/min的速度运行2min);

2.将万用表电压档负表笔连接到故障检测插座中的E1或电池负极,正表笔连接到故障检测插座中的OX1或OX2插孔,或连接氧传感器线束插头上的号码|出线;

3.让发动机以约2500r/min的速度运行,检查电压表指针是否能在0-1V之间来回摆动,并在10s内记录电压表指针的摆动次数。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反馈控制的进行,氧传感器的反馈电压将在0.45V上下变化,10s内反馈电压的变化次数应不少于8次。如果少于8次,则表明氧传感器或反馈控制系统工作异常。原因可能是氧传感器表面有积碳,降低了灵敏度。在这方面,发动机应以2500r/min的速度运行约2min,以清除氧传感器表面的积碳,然后检查反馈电压。如果电压表指针在清除积碳后变化缓慢,则表示氧传感器损坏或计算机反馈控制电路故障。

4.检查氧传感器是否损坏。拔下氧传感器的线束插头,使氧传感器不再与计算机连接,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开环控制状态。将万用表电压齿轮的正表笔直接连接到氧传感器的反馈电压输出接线柱,负表笔具有良好的铁。测量发动机运行中的反馈电压,首先拆下进气管上的曲轴箱,强制通风管或其他真空软管,人工形成稀混合气,同时观看电压表,指针读数应下降。然后连接断开的管道,然后拔下水温传感器接头,用4-8KΩ电阻代替水温传感器,人工形成浓混合气,同时观看电压表,指针读数应上升。混合气的浓度也可以通过突然踩下或松开加速踏板来改变。当突然踩下加速踏板时,混合气变得更厚,反馈电压应上升;当突然松开加速踏板时,混合气变薄,反馈电压不会下降。如果氧传感器突然踩下或松开加速踏板,反馈电压不会损坏。

此外,当氧化钛氧传感器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检测时,如果氧传感器良好,输出端的电压应以2.5V为中心上下波动。否则,传感器可以拆卸并暴露在空气中,并在冷却后测量其电阻值。如果电阻值很大,说明传感器很好,否则应更换传感器。

5.检查氧传感器的外观和颜色。从排气管上拆下氧传感器,检查传感器外壳上的通风孔是否堵塞,陶瓷芯是否损坏。如有损坏,应更换氧传感器。

简而言之,为了节能和防止汽车污染,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配备了备了有氧传感器,这对中国来说势在必行。中国汽车工业与国外的主要差距之一也体现在汽车传感器上。因此,氧传感器的推广和应用前景非常乐观。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