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利用等效因子方法测量水稻田地变化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01-05 09:00:00

以1990-2015年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和分层绘制功能,对长江经济带水田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等效因子方法测量水稻田地变化对不同ES值的影响,发现稻田生态系统空间在不断缩小,但仍呈上升趋势;但是,重要的生态功能被削弱,对粮食安全和大气环境构成了威胁,不利于区域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具体的结论。

(1)长江经济带的水田规模在1990-2015年间持续萎缩,减幅呈增长趋势,地域差异显著,长江下游较大,中游与上游较小。下泄面积比例下降的趋势与下泄面积的变化趋势相反。同时,长江经济带耕地面积从50.55%下降到49.81%。稻田主要被用于建设用地,显示出水田是经济增长的代价。水田向水系统转换,与稻田种植、养殖业效益不高有关。增加的稻田主要来源于水系、旱地和湿地,稻田的损失面积远远大于新增的面积。

(2)长江经济带水田变化规模较大的区域集中于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建筑用地侵占水田现象普遍存在。稻田转换水系主要发生在两湖平原、鄱阳湖附近、苏中南和浙北地区。在江西南昌,临川已部分的稻田变为湿地,局部有稻田转为林地,如浙东、川东、黔南等。另外,安徽六安北还有少量的旱地变成水田,接近鄱阳湖、浙北、安徽六安北、武汉等地区,部分水系转变为水田。

(3)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水田与其它生态系统的转换对ESV有正影响,净增加692.75亿元。其中水田向水系贡献最大,其规模决定着不同时期ESV净增量的大小,水田向湿地、疏林地、有林地的转换使ESV有所增加。逆向转化使水体中转水田损失的ESV值降低,其次为建设用地侵占水田。由于各城市生态系统类型转化程度不同,因而ESV增减有显著差异。在提高供水功能和供水功能的同时,粮食产量和天然气调节功能受损严重,这与水资源扩张、稻田资源大量流失密切相关。

城市建设、坑塘扩面、退耕还林、围湖、旱改水等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水田变迁的主要人类活动。稻田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人地矛盾日益激化,新水田资源极其有限,水田变化严重失衡。干旱变成水田范围大,无法改变耕地总量,围湖不可持续的问题,很难扭转水田缩小的趋势。在与水田相关的生态类型转换中,长江经济带的ESV呈现净增长,水文学调节和水资源供给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而且生态系统提供了养料,气态气候调节功能的能力大大减弱,作为国家重要粮区和生态安全屏障,这两种生态功能对长江流域至关重要。

以上ES变化模式迫切需要优化改善,在提高水文调节、供水等功能的同时,确保粮食产量,保持气调功能稳定,因此,应将寻找新的水田水源,促进稻田作物种植,以平衡水稻稻田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将其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同时还要着力探索水田生态系统与人的动态平衡共存的途径,提高系统弹性和内在生态功能[29]。要解决稻田生态系统弹性差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稻田的生物多样性[30],例如,可以在田块的四周设草、灌木缓冲带、种植多年生植物、采用共生系统等等。生态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田地和其它生态系统应该形成一个异质、功能互补的统一整体,实现生态系统之间ES的良性流动。提出了在政策上推广有利于ES的农地管理措施,为目前非市场的农用拖拉机创造市场。

虽然等效因子法计算结果不够准确,不能直接反映水田生态功能提供的价值,但也清楚地显示了水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所带来的生态功能损失,从而为土地利用活动提供指导。基础当量表是ESV研究的基石,其确定至关重要,决定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在不同的研究中所采用的确定方法不同,导致结果不能横向比较,不利于ESV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提出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试验区”,对各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进行长期观测、测量和记录,以此建立统一的基本当量基准基准基准。根据这一方法框架,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一类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没有反映出两级类之间的功能差异,这不利于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深入和细化。除了水田、旱地以外,各种草种在大气、土地、生物等自然条件及相互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其它二级类之间本身固有的功能异质性,应加以探讨和考虑。在实际应用中,建设用地经常被排除在生态系统之外,而实际建设用地中存在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dis-services)[31],因此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此外,在资料处理上,将库坑纳入水系,并采用与水系一致的基当量,但养殖水面与自然水体的水文调节等ESV存在较大差异,这就给研究结果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获得不同地类的基础等效数值,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是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