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如何保障个人电脑信息安全?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09-08 09:00:04

针对PBL的内涵与特征,笔者将教学实施分为六个阶段:

1.组织研究小组。PBL模式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一般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因此,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等,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而言,为了方便教师实施教学,每个学习小组由4-7名学生组成。参与这一内容学习的学生有30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因素,考虑共同促进、相互学习、分工合作等,作者把他们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并指派1位具有相对较好知识基础、性格开朗的学生为组长,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协调,协助老师指导学习过程。

2.设计问题情景。PBL的核心是问题情境,既是学习的起点,又是PBL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当设计问题情境时,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出发,设计一系列具有复杂性、真实性、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愿望,推动学习的顺利进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小故事有趣等。这一章的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量大、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在科技、教育、商务、社会等多个领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1998年10月,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了一组计算机病毒干扰正常工作的案例。一个“黑客”多次闯入福建省图书馆的网站,导致本馆服务器两次关机;阜新工行因病毒作怪不能营业……看了以上资料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积极的讨论,总结出两个结论: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要具有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病毒会破坏社会秩序,要重视信息安全。

为此,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做一次“信息检索研究”的文献回顾;如何保障个人电脑信息安全?前一种是要学生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等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检索信息的能力;后一种方法则是培养学生自觉防范计算机病毒,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确定研究问题后,根据要学习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网上学习资源和教材,开展自主学习、探索交流、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分析问题,构建自己的解题方法,构建与之相对应的知识体验,掌握在问题背后隐藏的相关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

在《情报检索研究》一文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查阅课本或网上资料,理解"信息检索"的有关概念;并利用Baidu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探究、搜索引擎及CNKI学术文献库、期刊数据库等,查询有关《情报检索研究》、学术论文等有关资料,对检索内容进行归纳,理顺处理;最后通过学习小组面对面或借助网络交流工具进行协商,讨论,最终形成问题的答案。

关于“如何保障个人电脑信息安全?”本课题,作者着重于将刚获得的“信息检索知识”移植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第一,指导学生使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或者网页数据库,收集与之有关的计算机病毒破坏公共或个人信息安全的案例,通过小组集体分析、讨论,第二,学习小组成员深入剖析了相关案例,通过自主调查,了解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传播途径等;再次,在“计算机病毒防护”上形成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再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面对面讨论或借助网络交流工具,概述和归纳出了“确保个人信息全”的相关措施;最后,确立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实践主题,通过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4.展示学习结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通过答辩、汇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每组学习组长一般都有答辩或报告,而其他成员则根据答辩会或报告作必要的补充,教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担任“听众”或“评审”。

五个学习小组分别汇报各自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对PBL模式的了解与认知,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则根据汇报情况提出问题,并在汇报小组中进行答辩。问题-应答在本质上就是“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答辩,再由教师分析、补充、综合、重点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学任务的理解。

5.评估学习效果。PBL模型运用效果评估,注重对问题解决、合作与自主学习的评价,强调对知识的轻重缓急,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估,由教员,其他成员在搜寻、处理资料、商议、讨论等过程中,会有一位老师评估,另有一位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就是形成性评估结果。通过对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集体汇报和答辩评估,然后综合分析每一组成员提出的具体问题,例如检索一篇论文、清除计算机病毒等的评估,也就是最后的评估结果。

6.总结与思考。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总结所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反思学习活动对培养问题解决、合作与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活动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对运用PBL模式进行学习活动,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信息社会中,更要重视信息检索,处理能力与个人信息安全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