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信息素养对远程教育学习者的重要性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05-26 09:00:03

1引言

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新型媒体就是运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式。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持的新媒体,利用它的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能够跨越地域的限制,最终实现媒体全球化。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国家开放型大学的办学体制为载体,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种媒体技术,将师生、教、学相结合,运用多样化、多渠道的网络媒介,为远程学习者提供教学支持和服务。

2远程教育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内容。

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对远程学习者的信息素质的分析,向磊等人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界定: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敏感性、判断力和观察力。它是信息基础、信息技术和信息延伸知识的统称。资讯素质的核心是资讯能力,是指掌握资讯科技、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及应用的能力。资讯伦理学涉及到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应用过程中的安全和道德问题[1]。

3远程教育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研究。

刘彩娥等认为,公众信息素养教育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发展规划,评价标准,分层实施[2]。谭小琴指出,要在加强信息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法治思维和人本思维。钱彩平指出,信息素质教育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中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4]。郭文昭指出,网络使用者对于「媒介使用与满足」的方式的差异,决定了网路使用者在资讯获取与利用上的差异。在医学学生数据素养教育中,存在着信息异化的威胁,应加强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健全教学配套机制,建立一个平衡的信息知识体系[6]。从农民个体特征、信息获取途径、个人感受等三个方面对朱蔼琳进行分析,认为这三个因素对农民的信息素养有影响[7]。前人研究表明,一是以全日制学生、图书馆读者、乡村受众等特殊人群为对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二是新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信息素质研究的发展,研究的热点是媒体。但是,以人的信息意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为基础,围绕道德的判断和选择而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策略研究还很少。

4.远程教育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教育状况。

4.1通过新媒体,更好地了解到需要的信息。

伴随着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利用这些媒介来获取信息,这种获取信息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又能促进信息整合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4.2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知识。

大多数远程教育学习者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有很高的认识,并认为利用新媒体来获取信息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技能,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在长期的学习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适应“新媒体”、“计算机”、“网络”等迅速发展,技术更新迅速。另外,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信息素质培养,为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社会上的相关培训课程也比较丰富,学习途径比较多,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4.3资讯参与性强。

对于远程教育学习者来说,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有效的信息接收工具,在远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较容易形成信息反馈和互动的意识,较熟练地运用新媒体获取学习资源和教学支持,信息参与的主动性较高。

4.4具有检索和判断信息的基本能力。

随着新媒体应用在远程教育学习者中的广泛普及,大多数远程教育学习者都能通过新媒体来进行基本的信息检索,同时还具备一定的信息选择和判断能力。

5提高远程教育学习者信息素养存在的障碍。

大数据时代的全民终身教育对远程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变化的远程教育大环境的引导与支撑,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技术和资源,解决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远程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现。提升学生核心能力,促进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发展水平。目前,我国信息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规模,远程教育学习者的信息素质存在个体差异,学习时间、学习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障碍。

5.1学生信息能力的信息处理与利用能力缺乏。

学生的学习时间、精力及检索信息的能力有限,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在进行检索、筛选、分析等综合处理时,就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不同程度地存在个人的信息能力差异。

5.2课程资源针对性不强,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信息素养课程资源未能设计出适合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的课程资源,设置的课程内容和资源仅限于单向传递,缺乏学习者接受、思索反馈等内容的传递,信息素养的综合实践训练缺乏实现途径。

5.3信息伦理课程的针对性不强。

目前,信息道德、信息伦理学教育尚未引起远程教育学习者的重视,少数学习者会自行选修网络安全课程,或观看与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讲座、开课。目前,学习者对信息安全、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但远程学习者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较强,新闻失实也比较严重,其中,垃圾信息、信息犯罪、病毒传播等冲击着他们的认知和心理,特别是在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信息茧房”干扰下,学生自身的批评精神很容易被削弱。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