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在2014年河南考察期间提出新常态一词后,新常态的概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经济新常态准确总结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虽然其内涵不断丰富,但可以看出,新常态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国情,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趋势。它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内容,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经济新常态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自大学扩招以来,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近年来,每年约有700万应届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预计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49万人,比去年增加22万人。经济进入新常态,给原本困难的就业形势带来更严峻的挑战。因此,要正确认识新经济常态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建立合理的就业机制,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新常态,挑战心理,积极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机遇新挑战。
(1)新经济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1.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就业机会。
在新的经济常态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加快了升级和转型。根据相关数据,从2011年到2015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从44.3%上升到50.5%,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产业主体。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吸收就业人数的能力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将成为就业的重点:一方面,经济新常态的新态度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原有的第三产业加快了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热潮的兴起。在不断改变和刺激人们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它活跃了新的就业市场,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积极的就业政策带动就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大力引导大众创业、创新,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实施多元化扶持政策,如减免一定营业税、创业培训指导、建立创业基地、设立创业专项资金、提供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这些国家政策的实施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缓解就业压力,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据统计,2015年,中国新注册企业数量达到443.9万家,平均每天增加1.2万家,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良好的新常态环境也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尝试在第三方平台的帮助下开设网上商店、微信商店、从事微信业务等相关新兴行业。
3.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上升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新的经济常态下,所有行业的转型都面临着精细化的选择。过去,广泛的经济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量。因此,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都更加强劲。他们要求这些高技能人才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外,还能掌握与运营相关的技能,这些大学毕业生也很受企业的欢迎。由于我国高校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不成熟,短期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使大学生的能力结构能够尽快跟上这一快速转型。但从长远来看,当新的需求和供应结构趋于一致时,它将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新经济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1.结构失衡导致大学生求职困难。
新的经济常态与过去30年的快速增长期不同,经济增长放缓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一不可避免的趋势与快速增长的大学生人数形成对比,这必然会加剧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同时,在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指导下,去产能和去库存将是近年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一步。产能的降低必然会导致原就业人数的转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计,仅钢铁和煤炭行业就涉及约180万员工需要转移就业,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此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出现进一步严格了对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从而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2.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要求不匹配。
大学扩招使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足已成为大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缺点。一些高校缺乏对新经济常态下新专业设置的长期考虑。许多高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领域和专业之间的联系较少。一些高校仍然注重传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结合社会实际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或者只停留在口号上,少实施实际教学,缺乏人才培养和社会企业,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职业发展的新要求。
3.大学生自身定位模糊,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许多学生经历了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觉得终于可以放松自己,自由玩耍,目标感淡化,概念不及时,专业储备能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定位理解和科学的职业规划,个人提高意识,导致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适合什么样的职业非常困惑,同时自己的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竞争力。此外,相当多的学生在就业概念上也有很多误解。一是心理误解,许多大学生盲目强调专业对口,认为职位必须符合自己的专业,一些毕业生盲目追求他们认为受欢迎、体面、轻松、稳定的工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和市场需求。第二,对价值取向的误解,过分重视就业环境和工资,或者只愿意去一线大城市就业,宁愿去发达的木桥,也不愿去不发达的地方。在当前新经济常态下,这种狭隘的就业观念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差距较大。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