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医院管理中的医患矛盾有哪些?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近几年来,社会上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投诉和质疑日益增多,特别是医患关系引起的冲突和暴力事件,使医患关系更加敏感、矛盾化。人际作为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理应是互动、协调、和谐的,但在医学实践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双方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张,导致医患冲突事件时有发生。作为医疗主体和求医对象,白衣天使头戴钢盔救死扶伤,警察进驻医院维持正常工作秩序成了医患关系的一种极致写意。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医患冲突产生的原因,本文对医疗主客方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1、医学主体性因素。

1.1各种弊端导致了医院管理中的医患矛盾:①由于医疗体制的变革,医院的公益性质逐渐弱化,更多地强调追求经济效益。这些都对病人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②管理不到位,系统不完善。部分医院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医疗服务质量出现了下滑,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突出,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意识不强,培训不到位,医疗事故预防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存在漏洞和隐患。③部分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等执行不力,行为不规范。④有的医院内部关系处理得不好,如医-医矛盾、医-护矛盾、医护人员与后勤服务人员的矛盾等。不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工作中相互扯皮、相互配合不到位,使病人利益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直接导致了医患矛盾。⑤一些医院忽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导致医院后继乏人。

例如医务人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进修机会少,技术水平无法提高。加之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待遇低、身心疲劳等因素,医务人员不免产生消极情绪,服务质量大打折扣,由此引起医患矛盾。⑥医疗卫生监督不力,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各有关部门对医疗质量的监督力度不够,医疗服务机构轻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医疗质量,忽视病人的利益和感受。埋藏着医患矛盾的隐患,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1.2有些医院并未很好地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作为一种与患者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服务,其服务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

但是,在少数医院这一理念并未被很好地贯彻,其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流程都不尽如人意。如果诊断程序比较繁琐。病人去医院看病,经常要挂号、就医、检查、交费等。手续繁杂,加上排队时间长,病人易产生不满情绪,再遇个别医护人员态度不好,矛盾一触即发(如语言生硬,态度冷淡等)。一些医务人员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对患者缺乏起码的尊重与同情,服务态度“生、凉、硬”,还没等病人说几句就开出处方,该解释的不做解释,有些则麻痹大意,作出错误诊断和治疗。已经发生的医患纠纷,80%以上都是由于医疗服务问题[1]。

1.3“过度医疗”引发的医患矛盾: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双方因专业技能差异,信息不对称,导致医患关系的不平等,医患处于支配地位,病人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当医护人员的收入与医疗收入挂钩时,必然会出现“医疗过度”现象。由此引发医患纠纷。其特点是:

1.3.1过度使用辅助检查。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医疗技术,克服了人体感觉器官的局限性,正确诊断疾病的比率大大提高。但是,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一些医院无论病人的病情、意愿和承受能力,只要能做一些辅助检查,一次不漏。其结果是医患关系物化,情感交流不畅,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同时,病人的经济负担加重,病人还要承受更多的风险、身心负担和损伤。著名伦理学家杜治政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现象:“在当今医学面前,人是一种肉体的物质,人是CT影像,人是基因……因此,医学日益失去过去对人的温暖,变得冷漠。每当想起一位走进医院、一张医生冰冷的脸庞前不停地穿梭于各种监控间,你就能清楚地看到医学对人性的不断提升[2]。

1.3.2过度用药。也就是不该用药的药物,可以用便宜药的高价药,可以用一种药的却要“合用”。理由是:

该处方直接与医生收入有关。这样一来,病人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就被医生的利益所取代。由于利益的驱动,医生要让病人“吃药”最大限度。医师不再是健康与生活的守护神,其权威性被质疑,医患之间失去起码的信任与尊重。过量的治疗不仅损害了病人的利益和健康,也损害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同时也造成了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

1.4个体医务人员执业质量不高,造成医患矛盾。

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与医务人员自身的执业素质有关。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医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有一部分医务人员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专业素质较差,缺乏与病人有效沟通的能力,造成医疗纠纷。如一些医务人员临床经验不足,诊疗水平有限,技术操作不规范等,以致于在诊治时误诊,医患之间因漏诊等原因发生医疗纠纷;有些医生对病情、治疗方案、并发症等与病人沟通不够,或解释不清楚,造成患者误解;有些医务人员态度冷淡,言语生硬,有些人甚至表现出粗鲁、蛮横,造成患者和家属不满;有的医务人员缺乏起码的道德良心,向患者索要“红包”等。

引发病人不满情绪,甚至做出过激行为,造成医患冲突。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