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制度是实现公平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编外人员[1]。最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机构编外人员人数已超过6百万,以公立医院为例,非全日制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超过20%。伴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如何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优化内部流程,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是企业稳定发展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医院非工作人员形成原因与管理特点。
由于医疗服务的主体,医院具有重要的公共服务功能,但相对于二十年前所核准的事业编制数,医院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为协调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和不变的编制数量之间的矛盾,编外人员应运而生。非工作人员的管理特点:一是不受政策约束;二是用人机制灵活;三是成本低。
2、医院非工作人员的分类与特征。
医务人员的工作范围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岗位,各有特点,也有共性。
2.1医务人员。
主要分布在医、药、护、技等专业技术岗位上,主要来自医学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一部分是从国外调入的。绝大多数这类人都接受过正式教育论文"target="_blank">高等教育,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多采用劳动合同制的就业方式,渴望平等的薪酬福利待遇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以及医院内部和社会大众的认可。
2.2管理者。
人们每年都对管理工作给予更多的重视和促进。她们更注重对自身价值的体现,包括薪酬福利待遇和职业成就。
2.3医疗辅助人员。
近几年,收费挂号、病案室等医疗辅助岗位的新员工大多是非工作人员。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多,年轻,电脑操作熟练,掌握新技能,能胜任岗位。
和睦的工作气氛和公平的福利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2.4工作和日常工作。
主要从事护工、保安员、食堂服务员等后勤服务岗位,主要来源于外来务工人员和下岗再就业人员,知识水平低,工作流动性大,取得较高收入是其基本要求。
三是医院外勤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实践和探索,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编外人员是医院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也是目前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补充。对编外人员的待遇应当平等。
3.1改变观念。
其中包括转业领导、中层干部以及职工自身的观念。阜外医院招聘编外人员经历了从临时工到长期聘用,从劳动合同到聘用合同,从中专学历到博士学位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对编外人员的认识也由廉价劳动力变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3.2标准化系统。
制度是实现公平管理的基础和保证,在制定各种制度时,应从岗位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近几年不断完善阜外医院体系,从定岗、定岗、定岗、定岗、定岗,在无身份的情况下,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签订统一规范合同和岗位管理协议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初步形成了编外人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
3.3同等报酬。
劳动法的实施,使“同工同酬”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在事业单位特别是医院,真正落实起来却十分困难。
第一,司法解释较为广泛。"劳办发[1994]289号第46条明确规定:"同工同酬是雇主对从事同样工作、付出同等数量劳动并取得同样劳动业绩的劳动者,应当给予同等报酬。但是到了今天,仍然争论不休,更无视于实际落实。“同做”是关键,“同做”、“同做”都缺乏量化标准,导致单位与员工认识不明确,“同工”
谁也不确定,“同工不同酬”自然没有。
第二,社保制度带来的差异。机构编、编外人员在缴纳社会保险时享有不同待遇(以北京地区为例):编内人员只缴纳两险一金,全以个人上年度月均收入计算,合计缴费比例25.5%;编外人员须缴纳五险一金,限定最低缴费基数,缴款总额达到66.3%。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上的差异,增加“同工同酬”的难度。
第三,“同工同酬”概念理解的差异。狭窄意义上的同酬只有货币报酬,但是,在事业单位中,国家和单位所提供的福利待遇也占很大比例,而且还包括职务晋升、培训机会等方面的价值体现,这些应属于广义的“同酬”概念。
阜外医院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基本实现了“同酬”:工资标准、奖金待遇、节日津贴、绩效奖励、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培训机会、休假待遇等方面编内和编外人员完全一样。
3.4尊重个性。
编内人员相对稳定程度较低,特别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流动性较强,除待遇留人外,感情留人同样重要,要从细节入手,构建和谐,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3.5满足要求。
对医务人员而言,应提供公平有序的成长机会,并确保他们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注重培养敢用、敢用、优中选优;对于医辅人员,可结合年龄特点,通过党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增强凝聚力;对工勤人员,则应确保其收入稳定、应有的福利保障。
总之,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医院编外人员的管理任重而道远,需要从国家、社会、单位、个人等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探索,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如何以人为本,保障编外人员的权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是当前我国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