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主页 > 如何写好论文摘要

如何写好论文摘要

来源:四川华文易迅 时间:2022-05-11 16:14:31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按摘要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大致有如下3种类型。

1、报道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是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摘要,相当于简介。报道性摘要一般用来反映科技论文的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科技论文如果没有创新内容,如果没有经得起检验的与众不同的方法或结论,是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所以建议学术性期刊(或论文集)多选用报道性摘要,用比其他类摘要字数稍多的篇幅,向读者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以"摘录要点"的形式报道出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比较完整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篇幅以300字左右为宜。

2、指示性摘要

指示性摘要是指明一次文献的论题及取得的成果的性质和水平的摘要,其目的是使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即作者做了什么工作)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指示性摘要,一般适用于学术性期刊的简报、问题讨论等栏目以及技术性期刊等只概括地介绍论文的论题'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篇幅以100字左右为宜。

3、报道-指示性摘要

报道-指示性摘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价值最高的那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达。篇幅以100~200字为宜。

以上3种摘要分类形式都可供作者选用。一般地说,向学术性期刊投稿,应选用报道性摘要形式;只有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报道-指示性或指示性摘要。论文发表的最终目的是要被人利用。如果摘要写得不好,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论文进入文摘杂志、检索数据库,被人阅读、引用的机会就会少得多,甚至丧失。一篇论文价值很高,创新内容很多,若写成指示性摘要,可能就会失去较多的读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者摘要写得过简,编辑在退修时应提醒其修改。

摘要的写作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

北大核心配图

权威健康科普推荐《健康养生》杂志

特别向您推荐 《健康养生》杂志,现已荣登2024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科普卷)!《健康养生》国内刊号:44-1714/R,国际刊号:ISSN 2095-8943,主要栏目健康防线、疾病诊室、专科治疗、寿康讲堂、康护之家、百科知识、孕育全书、中医馆、吃动平衡、每期一穴、国医大师养生经、自然养生、食全食美、快乐养老等

科普核心期刊推荐《健康养生》

《健康养生》由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国内刊号:44-1714/R 国际刊号:ISSN 2095-8943。《健康养生》拥有深厚的医学科普经验和强大的读者基础。 办刊宗旨: 从纷繁复杂的养生信息中甄选科学、权威的内容,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健康观,提升健康素养!

什么是卫生健康行业报刊?权威解读与投稿指南

卫生健康行业报刊是指专注于报道卫生健康领域的各类报纸,旨在传播行业信息、推动学术交流、普及健康知识。其核心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解读国家和地方的卫生健康政策法规,帮助从业者和公众了解最新动态,把握政策方向。 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