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经济“内需”增长的障碍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06-05 09:00:03
要优化制度,发展经济,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供求两个层面:从需求面来看,影响中国经济“内需”增长的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广大的农村,存在着消费欲望而无消费能力的问题,而农村城市化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是释放这种消费能力的关键,但是,在土地利用低效率的环境下,如何让农民按照市场的运作方式积极参与到这场前所未有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这种情况是我们未来需要我们挖掘智慧,拿出勇气去解决的一大结构性问题,它是一种依靠人民币升值、贸易制裁等手段无法改变的状况;第二,甚至在城镇,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大幅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目前仍存在着有消费能力但又不愿意消费的问题,如何推进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构建,就是解决中国居民对(金融)过度依赖以实现“自担保”效应这一“非理性”资产配置问题的关键环节。第三,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很大的贫富悬殊,这是无法避免的。富裕阶层虽然属于少数,却控制着中国大量的财富资产。与上述两个阶层相比,他们财富增长的机会也更大。与此同时,他们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投资能力,只是目前国内还不能完全实现他们向往的消费方式。这是我们厂商在产品定位上存在的问题,有我们自己的品牌不过关,也有我们产品的诚信问题和后续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自然富人们的一些消费意愿虽然可以实现,也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拉动作用,如高档住宅楼,但这类消费可能会导致八成中低收入人群生活成本上升。后者的解决不了问题,不仅是富人消费推动的内需不可持续,而且会破坏社会和谐的基础。
就供给方而言,制约中国产业结构顺利转型的因素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权不清、产权不清,特别是在物流、售后服务、消费者意识、诚信文化及公平竞争程度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商业环境。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即便在国内存在着潜在的消费市场,但消费者与厂商都会感到“不放心”,显性交易和隐形交易成本很高,扭转这种状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加快体制改革、制度建设和体制优化的步伐。第二,专利环境与创新文化严重缺乏;当今优秀大学生主动到创新立业,会遭遇担心孩子生活稳定的“好心”父母和亲戚朋友的强烈阻挠。此外,由于我国专利保护制度尚未成熟,扶持创新的金融环境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国既没有像美国这样的市场化创新活动,也没有象日韩那样的一次大规模的二次创新活动。反之,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却能够体现我国目前所向披靡的人口红利优势。第三,人才流动(以及更广泛的劳动力流动)代价更高,不论是同等国民的待遇问题,还是工作机会问题,不管是教育质量(以及社会道德)问题,或者是居住环境成本问题,将影响企业自发融入产业结构调整活动。而且,过分依赖政府来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执政党如果不重视方式,很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消极外部性。例如,重复建设、形象工程、贪污贿赂、国家进民退、恶性竞争等问题层出不穷。尽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要想出具体而有效的解决办法,还需要时间。
受自身发展阶段的制约,以及改革不力,由内生决定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所承受的成本开始日益增大,如何维持发展以改变上述结构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是,那些在周期不平衡的情况下似乎有效的调整方式,解决当今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不但用错药,而且副作用也会很大。
以我国自己的外汇占款这一结构性问题来看,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表现出对人民币的需求空前旺盛,中央银行必须被动地释放本国货币,也就是增加货币供应;但是,为了防止随之而来的资产泡沫和通胀,又必须让中央银行收紧本国货币,这样,中国自身经济建设所需的正常资金将受到很大限制。而另一方面,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的美元疲弱,给实际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体系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升值压力,加之一些欧美企业利益集团通过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不断向中国施压,调整人民币汇率,一时间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增强,大批热钱还通过各种渠道持续流入中国,从而使外汇占款问题进一步恶化。由于经常账户赤字(增加消费信贷),依靠外部货币增值而产生的“货币幻觉”和短期资本流入(增加消费信贷)的作法,目的是为了改善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而这一点对于内在经济结构缺陷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可持续的。更加应当清醒地看到,即便流动而来的优质资本也是看重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潜力,但它们也绝不会流入我们尚未改造过、充满泡沫的银行和企业。因此,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我们自身的发展和改革,只有它们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才能自然地缓解“结构性”贸易失衡问题。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