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绘画的概念和表达技巧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随着中西艺术交流的深入,西方写实素描或明暗素描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越来越大。多年来,在中国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认识到,西方绘画的概念理解或表达技巧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其优缺点,即“双刃剑”。一方面,西方绘画,特别是西方现代绘画的一些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绘画有一定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有时甚至成为现代中国绘画创新发展的有利因素或参考系。另一方面,西方写实素描中透视、结构、空间、造型等概念和因素的滥用,不仅不利于水墨素描中笔墨的造型和表现,而且大大降低了写生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体现在水墨人物画的素描训练中,即许多素描作品被“演变”变成了不伦不类“水墨素描”中国画的味道丧失了。因此,为了在更大程度上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质量和审美取向,不失去中国当代绘画的文化身份,除了进一步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外,还需要合理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概念,水墨人物素描也是如此。
首先,素描是一种心理解释
没有中国传统人物画理论“写生”类似的概念是这个概念“写神”或“写真”。根据西方艺术理论,绘画属于造型艺术,而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只有“形”没有概念“造型”概念。一般意义上,“形”指物体的外部形态,而物体的外部形态,“造型”以某种方式塑造物体形状和内部结构。虽然“写生”与“造型”两者都是进口产品,但由于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绘画有一定的相似性,客观地加速了中西绘画概念的整合和吸收。因此,现代西方绘画的一些概念和表达技巧对中国绘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启示作用。阿恩海姆曾在《艺术与视觉》中对待过“形”分析特别适用于现代水墨人物画的素描。他认为“形”它是眼睛掌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到去除物体空间位置和方向的外部形象。换句话说,形状不涉及物体在哪里,也不涉及物体是侧立还是倒立,而主要涉及物体的边界线。不难看出,画家的视觉中“形”而客观真实“形”不一样。如果在水墨人物素描中运用这种观察和理解方法,将有助于素描过程中形状的刻画和人物造型的体现。中国画的“形”随着绘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形”与“造型”边界越来越模糊,“形”不再仅仅指模特本身的形状,还包括人物结构形式、画面结构形式、笔墨形式等方面,或人物外部形象特征与笔墨的统一。这种按艺术规律构成的笔墨结构,是一种艺术规律构成的笔墨结构,“笔出己意”概念形式是主体自然采集客体后的精神物化存在。素描塑造的形象实际上是画家精神感受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写生造型”它是一定概念的产物,是客观形象的艺术表现。
现代艺术教学和绘画创作特别强调素描的重要作用。徐悲鸿认为,素描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如果艺术家不在素描的重要环节奠定坚实的基础,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自己能力的固有缺陷,并乞求复制和模仿。因此,以素描作为锻炼人物造型能力的手段,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如果写生只以写实能力为训练造型能力的基础,其思维意识和审美判断只会以再现模特本身的客观形象为标准,体现在作品中,即简单地将中国画的水墨材料与西方画的光影素描相结合,形成所谓的中西结合“水墨素描”。在素描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素描造型能力与水墨造型能力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当然,这里的“素描”通常所谓“明暗素描”。素描造型强的人,不一定适应毛笔造型,反之亦然。水墨人物的造型理念应体现画家对中国画造型的特点、内涵和对传统视觉审美习惯的理解。只有以这种态度引导水墨人物画的素描,观察和表现才不会过分依赖客观对象,造型才能真正获得一定的独立性,具有笔墨的趣味性。当然,艺术概念既不是凭空的想象力,也不是基于所谓的游戏态度,它服从于对主体的心理暗示或对客体的审美感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素描的价值内涵是对现实对象的心理重新解释,是画家反映的反映“客观现实”名字,行表现“主观现实”之实。
二,“取势”与“取质”
虽然艺术是主观意识的产物,但它最终应该属于技术层面,体现在水墨人物的素描过程中,即观察和表达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国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线条造型,基本技术是通过丰富多变的线条穿插来展示物体的形象结构。中国画线条痕迹形成的外部轮廓使形象具有强烈的平面特征,这与西方画焦点透视法所显示的三维空间感有本质的不同。在西方绘画的处理中,人物的外部轮廓需要模糊,其目的是反映身体的转折点和空间,但对于中国于中国绘画,为了强调主观感受,人物轮廓和结构转折点的关键部分往往被写实,不同的绘画概念和审美特征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如何所谓“看”决定了怎么“画”。水墨素描、三维空间、明暗水平等现实因素去除,如果这些因素与水墨素描混合,必然会造成许多塑造矛盾,这需要素描主观改变素描的观察和处理,然后形成“中国画”形式观察与笔墨构成系统。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这样的论述:“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取其势,近看之取其质”人物写生也类似。然后他说:他接着说:“山水大物也是人之观者,必须远远望去,才能看到山川的形势气象。”可见,取其势得其气象精神。与郭熙对山川自然的观察、表现和概括手法一样,水墨人物的素描造型也需要“取势”和“取质”。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