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剧本创作的几点体会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2-09-13 09:00:01

剧作中的一些体会。

1.每一部戏剧都要体现出戏剧的个性特征。一部剧作要体现其剧种的风格与唱腔、唱腔、唱腔、表演等特点,在人们谈论戏剧时,一提起京剧,便想起《群英会》,汉剧中人想到了“打花鼓”,黄梅戏想到了“天仙”,河南人想到了“花木兰”,而越剧则想到了《牡丹亭》,昆剧则是《牡丹亭》,十五贯是一部代表作品。不同的剧种,不同的风格,可以称得上百花齐放各有千秋,要体现出娇妍一定要有各自的剧本,以上几个剧种就是有其特色,才能在市场上赢得观众。

2.改编,移植其它剧种的戏剧,这种捷径也未尝不是,但演得再好,也是别人的先导,你就是“打货卖货”的“二手人”。

我国的文曲戏团,因自身表演缺乏技巧,不得不“打货卖货”,曾演出《八一风暴》、《江姐》、《刘三姐》、“逼上梁山”、“红绿灯”、“孟姜女”、“宝莲灯”等名剧,甚至还上演了惊险、传奇性的现代戏“三零”案,曾经风靡一时,票房收入颇丰,有资料显示,当时已有160多部规模新剧在上演。但是该团创作的剧本很少,无法代表剧团参加演出。

3.兴旺发展剧种,尽量少些“拿来主义”,多吃人家“啃过的包子无聊”。回首文曲戏剧团的表演历史,有《一把大刀》能上湖北军区礼堂向省军区首长汇报并演出,民间艺人程三爱,建国之初,就有一部文曲戏《点药》能上湖北广播电视台连续播放,有《玉堂春》能上福建前线广播电台节目《可爱的家乡》,而对两岸及港澳台地区的多个广播,都显示了戏剧特色的重要。又正因剧作家的不断整理,改编,《苏文表借衣》获得省艺节一金三银奖,九十年代初剧团改编演出的黄梅戏《苏文表借衣》获得了省艺节一金三银奖,九十年代初剧团改编演出超百场。

上述事例表明,一个剧团,一定要有自己的代表作,才能为社会所认可。产品讲究品牌,每一个名牌产品都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就打不出来。戏剧是精神产品,要宣传这个剧种就得创造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观众不会认同,回顾原广济文曲戏剧团的历史征途,他们正是在创建文曲戏品牌的基础上健步前进。

4.选准题材,为演员创作剧本是创作剧本的前提。戏剧就是用歌舞表演故事。从古代到今天,戏剧编舞。京师梅兰芳八部名著都是文人墨客为其所作。早期的“霸王别姬”与杨小楼合作,后期的“穆桂英挂帅”则浸透了创编人员的心血。梅师一生辉煌的成就背后,是一个创作者对他的烘托与依附。

我主张为演员们挑选剧本。电视剧经常标出,某位领导主演,而戏剧却是综合艺术,根据主题适合某一种行当,则将重头放在其中,其它行当都发挥各自的艺术绝招,通力配合,这叫“一棵菜”。比如:我写“杨桃戏主”就是花旦戏,“苏文表借衣”则是指小生、小旦、青衣、花旦等其它行当,小丑角们都在发挥他们(演员)舞台上演唱的“特异功能”,比如一颗“大白菜”,而不是“游手好闲”、“改良之龙”。“玉堂春”则以青衣戏为重头戏,以唱功为基础,以小生、生、丑、彩等为主要内容,以唱功为基础,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舞台艺术效应,让观众感受一台无二戏,没有多可少的或缺的角色。而且演员本身也不因扮演配角而疏忽,吊儿郎当。总而言之,剧作家既要为主角写好剧本,又要全身心投入助戏(了解歌唱者的天分),说到底还是“一道菜”的写法。

5.写戏不能纸上谈兵,要注重五位一体。本剧不得假、大、空、合、导、音、美。戏剧要写人物,要写感情色彩和矛盾冲突,要歌颂歌舞,不要演故事,要歌舞。剧作家要演得好,演得好,演得好,演得好,演得好,演得好,演得不好。

本人创作《苏文表借衣》,着重描写人物情感和内心活动的起伏变化,分别在《文庙》一剧中以四个层面描写苏文表当时的境遇,情绪的气、恨、怒,用大段唱词表现内心独白。无感情用事的词句和羞愧的乐曲设计都是很难表现人物心态的。“文庙”一个戏院独唱20余分钟,而观众呼吸倾心细听可不容易,这是五位一体的实践。本人衷心感谢作曲家朱洪声同志和我合作演出的作品,可以说是“无缝衔接”。果不其然,我们在湖北省的第一届艺术节中同时获得了银奖。

在导演、舞美、演员集体表演方面,《苏文表借衣》做到了五位一体,才得到了湖北省第一届艺术节大奖,创建了广济文曲戏剧团的历史地位。

随着党和政府有关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号召,文曲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变种之一,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其历史和走过的历程进行回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曲戏剧团在武穴、黄梅、蕲春、鄂、皖等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发展文曲戏,是多元、多样地满足城乡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老一辈文曲艺人虽已谢世,但仍有二、三、四代文曲戏传人,并有许多保留剧、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员和作曲家,是把文曲戏发扬光大的主力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扬旗打鼓,戎装起步,笔者拟出拙文,唯盼鼓劲,呐喊功成。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