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任务驱动法”是指在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中隐含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学生通过分析所提出的任务;通过讨论,弄清这涉及到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才能完成任务。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时,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许多教师对该法缺乏深入的研究,再加上受到传统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存在着某些偏颇,导致不和误入误区,这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六种。
1.任务的设计主要是考虑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是否全面和完整,至于任务作品的艺术性与任务内容的生活化并不重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1项或多项任务中隐含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因此任务设计的重点应该是将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全部和全部的隐含在任务中。这个道理很明显,其实大多数教师都是这样做的。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教学任务不能涵盖全部知识,在设计任务时,我们决不能仅仅为了多放置一两个知识点,而破坏一件作品的完整性和和谐,使其失去艺术价值。不然会觉得自己过于牵强,甚至还有“画蛇添足”的嫌疑。比如当设计一个关于“Word2000格式”的任务时,为了突出重点,通常,有些技巧是用来达到的(例如,给文字加粗,或把首字下沉,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用来学习诸如粗体、斜体、加下划线之类的技巧,那就更好了。并在任务中要求学生将一行一般内容的前1/3加粗,中间1/3倾斜,最后1/3加上下划线,这种手法过于牵强附会对作品的整体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极大地削弱了作品的艺术美感。
此外,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重生活。教学任务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举例来说,当学习“EXCEL函数的应用”时,布置的任务,如果只让学生用一大堆没有关系(甚至没有意义)的数据去做函数运算,那必然会使许多同学感到顿感无味,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是让同学们对上学期各科的非测验成绩进行相关函数处理的话,那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因为这些内容和他们上学期的学习状况有关,他们有兴趣。
2.课内任务重于实操,老师可以抓紧时间备课,或者是改写作业。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讲的多,演示操作也多,两节课下来腰酸腿痛,嗓子冒烟。所以初接触或尝试任务教学法时,教师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认为在课堂上,任务的执行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实际操作,老师此时无事做,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备课或改写作业。这个想法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整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从初始任务设计、任务安排、学生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要了解一些操作对于已有技能的教师或高级学生来说,可能是轻而易举,但是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不容易做到的。对这些遇到困难的学生,如果老师不及时给予帮助,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可能要花很长时间,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事实上,“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与儿童学习走路的过程相同,开始跌落,有时跌倒,此时,大人往往需要在此给予必要的帮助与鼓励,不时地帮助他找到跌倒的原因,移去路上的绊脚石,以便学习更快,走得更稳。
事实上,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讲授多了,与学生互动较少,因此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掌握较少,通过作业,测验所获得的反馈既不及时,也不够真实。但是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只要参与其中,就能轻易地从学生的实际操作中获得及时、真实的反馈;很容易就会发现问题本身那么简单,有的学生也会手足无措;原来问题是这样的层出不穷、无所不在。在这个时候,你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不费力地进行教学;需要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动动他们的手脚和大脑。因此,事实上,在课内任务执行时,教师应非常忙碌,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与教师此时所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教师在这个时候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成败。
3.对一项任务进行评估即可,不需要过多考虑。
许多教师在评价任务时都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选择了部分学生的典型作品来做一个真实的评价。评估内容的选择往往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注重结果(即工作),而忽略了过程的评价;只注重表现优秀的作品,忽略肯定较差的“次品”。事实上,由于高等职业学校招生的特殊性,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对于同一项任务,有些学生不能完成或完成得不好,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对这类同学进行评价,重在挖掘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努力,以激励为主,重视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希望下次再加把劲。那样,这些学生也许会在下次还给你一个惊喜。
此外,在评价中,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任务内容,区分学生的素质与个性,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不仅要适时地进行评价,而且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不要"秋后算帐"。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