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复习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10-25 09:00:02
数学与定律紧密相连,相互补充,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基础,后者则使后者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规律的教学,而且要使学生懂得规律的道理,那就是关于计算,不但要知道它,而且要知道它所以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规律,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掌握算法和算理。
第一,正确处理计算教学中“理”与“法”的关系。
学生学习数学所需技能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运算,绘图、测量学等是基本的操作技能;而要想掌握和运用这些技能,就必须要有基础,要有基础,要有基础,要有核心概念。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处理好计算中的“理”与“法”的关系。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可以借鉴的教育家的观点主要有两条:一是:一是“法外之理”说,也就是首先由老师向学生介绍标准的计算程序,再在练习中慢慢感悟,了解和领悟其中的算理,另一条是“先理后法”说,即先说清理,再精通算法。在教学实践中,作者认为算法与算理究竟该孰后,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解水平灵活运用,切不可择其一而取其一。
初等计算教学活动中,有“一明一暗”两条线贯穿其中,并与之相对应,明线即算法传授,暗线即算理渗透。如教学分数的加减法,作者通过前测发现,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学生均掌握得都很好,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培养约分效果的意识和习惯。为了克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分数加减运算的认识,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发展水平,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探索运算的内在规律,以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培养数学思维方法。
二是借助动手操作,直观模型和算式紧密结合来理解算理。
心理学者皮亚杰告诉我们,处于“具体操作阶段”的小学生,形象思维是主宰,而抽象思维是弱者。受这种思维背景的影响,他们能以具体事物的形式去思考现象,形成观念,发展关系,解决问题。
例如,学生对抽象概念,如除法、商、余数意义等,都离不开具体模式的支持,因此,在教材中多次出现方格图,其用意是鲜明的,即强化抽象与图像的联系。在此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作者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复习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然后,提供多种直观学习除数为整十数的笔算除数;然后,提供多种直观学习除数。除法算是学生最易出错的计算,其主要原因是除法运算较为复杂,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知识点和更高的思想层次做支撑。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遇到诸如“92&pide;30=”这一新的知识点时,作者提供了直观或半直观的模式,如格子图、方格纸等,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作业过程中,不管是摆小条子还是圈图都不出错,只是用竖直的方式计算的时候,有些同学把商写在了十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学生把操作学具和立式计算作为两种无关的活动,没有把动手操作、直观模型与算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用动手操作,直观模型和算式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和提升。
三是有效利用错误资源,促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巩固算理。
教室,允许学生犯错;错误,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小学生的数学课也一样。在学生计算错误的时候,教师应该把错误看作是一种资源,细心呵护和合理使用,而不是责怪、训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是正确的做法。在《国际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一书中,郑毓信教授指出: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特别是有规律的错误,教师不能否认,而应采取友好、谅解的态度,力求发现其中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这样一来,就会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动力,而不是心灰意冷。同时,建构主义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师不能指望只靠正面示范与反复练习来完全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由错到对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实现的,并伴随着内在的“观念冲突”。
比方说,结合一个应用题,140&pide;30=学生一栏式计算。作者经过考察发现有个学生出现了商是40这种错误。所以作者把它交给学生,并追问:“这个结果对不对?”这个学生异口同声:“不对!这个问题出现在哪里呢?作者启发学生去思考。这位学生简直说不出话。因此,作者便趁机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圈圈仔细检查。作者问:「能分几班?」学生说:「四班」。「商十分」,是多少班?"同学异口同声:「四十!」这时,作者趁势追问:「4为何要商位?同学们再一次异口同声地说:“分四份!”到这时,学生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分析,发现原来是在巩固练习中出现错误;而通过对前一环节的学习和尝试,学生完全有能力结合直觉模型,借助反思发现自己的错误。为此,作者抓住这一错误资源,及时给予学生“点拨”,启发学生通过学习主体内在的“观念冲突”来“自我否定”,从而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因此,计算的内化和把握必须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入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水平,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