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哲人对人性善恶有不同看法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10-18 09:00:02
古今哲人对人性善恶有不同看法。徐复观先生曾说过:“人性论不只是一种思想,而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主体地位,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则、动力。[1]这一论断在中国影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儒家思想的走向。第一种观点是,孔子对“万圣”只说“性相似,相通相生”,后来孟子与荀子发生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变迁,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汉朝以后,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孔孟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逐渐成为主流,荀子的思想也越来越边缘化,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更多人推崇性善论。当今高速发展的物质世界,我们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其实人性本恶与善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充分认识到,不管本性如何,只要我们能透过后天环境的规范,教育、完善,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才是最有意义的。
一,孟荀人性善与恶。
孟子与荀子在人性的归宿上基本一致。孟子言:“凡凡能为尧舜者,只要志存高远,能尽己所能”(《告子章下》),每个人都能有所成就;荀子说:“涂之人能为禹(《荀子.性恶》),认为只要受教育,行仁义之事,每个人都可以像大禹一样成为圣人。因此,他们都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弥补后天环境中的先天缺陷,并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而成为贤人,但是两者在人性的起点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
孟子“性之善”,就是指“善”的本源、“善”的潜藏。人类生来就有“善的一面”,也就是“怜悯之心,仁者之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言辞让之心,也是如此。(《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这种“四心”是善的开始,但并非一切,要使自己的良知充分发挥,还得不断扩大。而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不断扩张以实现善,如若实行则可靠此保有天下,如若没有那连养父母都难。因此,最多只能是潜在的“良方”,能否转化为善,关键在后期培育。可以推论,孟子认为,四端之心与行善行为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即“先王有不忍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也有体现,由此可见,四端之心对推动善行发生具有直接作用,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一必然性的关系表明,人并非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天生具有向善求善的能力,这就是人类的本性,而非人类的本性。
再次是荀子的性恶说。在《性恶篇》的开头,荀子说:人的天性,一生都有爱财之心,若依此人性,如此争夺战夺夺产生,推辞谦让消失;一生下来就有妒恨之心,如果依附这一人性,如此冷酷地生发,忠诚守信消失;一生下来,渴望耳目,喜欢音乐和美丽,若顺从这一人性,那淫荡的混乱生产和礼义法制将不复存在。因此,面对这一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如孟子所说的四端之心对推进善行的必然性,则“从人的性,顺人之情”,必然会出现纷争,甚至最终将以暴行为目的的四端之心,对此,也是一种必然。那么孟子所说的“君子之学,其性善”应该怎么解释?荀子说:“人不可学,不可事,故谓性欲;若学而能,有能力,可以事而有之,谓之伪。”可以说,荀子认为,孟子之所以把人性的善恶归结为对“性”与“伪”的区分。性爱”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后天的努力,与“伪”正好相反。因此,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一种关于人性的质疑,并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性恶”这一观点。这就是“人性恶,其善的伪善”(《荀子.性恶篇》)
二、人性善与恶的现实意义。
首先,人性善恶的区分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仁爱赋予我们中华文化深刻的人文情怀,让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永存。而对善的推崇,也影响到现代社会政治法制建设与文明秩序的建立。人类的本性是邪恶的,“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或具体一点说是“欲望”。人类因自身渴望或需要某些事物而进行竞争等活动行为,从本源论的观点来看是没有错的,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也符合达尔文进化论。在我们真正思考人性善与恶的时候,也是自我心灵的拷问。事实上,人性是好是坏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全心全意为善。能用自己的行动,把伟大的中国梦放在心中,把国家的复兴和民族大义扛在肩上,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祖国增添砖瓦。
二是人性善恶的辨析有助于构建法治社会。作为公民和国家机构行使权力的准绳,法治的存在就是对权力的肆意运用,就是要把“性”作为基本理念,对人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但是法治的深层次动因是“人之善”,法的许多要求是由人性善的要求演化而成的,若天下人人为善,则法律是次要的,如果人人自省、互相监督,那么就没有必要用外部规范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仁爱之善,使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呈现出人文主义的倾向,这种人性化并非按人的欲望随意修改法律,亦非雇主以善意、善意代替法律的条例,而是以合法方式处理事务[2]。因此,让道德和法律有机地结合起来,用道德洗刷心灵,让法律为善提供保障。
其三,人性善恶的区分有利于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任何教育理论与实践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探究。而且教育要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更具体的教育就必须从人的需要入手来分析人性。人是主体,教育发展要解放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性。第一,不能把教师的需求当作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求是其彩色人性世界的反映,只有正视学生的需求,才能帮助学生建构真、善、美,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健康成长。若长时间不理睬学生的需要,那就会激化矛盾,变相地促使学生成为“人性恶”者[3]。肯定不是要满足学生的一切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人性,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需要,对不合理的部分要进行引导。惟有如此,教育的功能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是人性善恶的区分,成就了社会大家庭。大自然千姿百态的动物性和习性相似,为什麽才能与人类“性相似,习相远”,究其本质,是因为人类自己创造的人文环境不同。人性的主体是“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是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物种”,它会语言、思考,并拥有自己独特的社交网络和社会环境,是与动物、植物等其他生命体不同的存在。马克斯曾经说过:“本质并非单个个体所固有的抽象事物,就其现实性而言,它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是具体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点。个人是个人,不能以独立的个人存在,必须与他人建立联系,产生联系,建立共同体,融入和谐的社会大家庭,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和满足。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