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我国青蒿出口的现状分析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10-02 09:00:02

蒿类作为植物用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970年代,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青蒿中分离出具有抗疟性的成分青蒿素,研制出了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物,它与其他的抗疟疾药物相比,它的疗效更好,治愈率更高(达95%以上),而且副作用也很小。该药物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被WHO(WHO)评为“继奎宁之后又一新的、里程碑式的抗疟特效药”,被WHO指定为治疗疟疾专用药物,在全世界54个国家推广。长久以来,我国对青蒿素产品的初级原料具有绝对的资源优势,是世界市场上青蒿原料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我们国家拥有青蒿素原料资源的九成,拥有世界上重要的知识产权。自从世界卫生组织确认青蒿是抗疟药之后,很多地方都把青蒿种植作为农民致富和发展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在青蒿种植中,重复构建以及加工提取环节的鱼龙混杂,造成了蒿贱伤农、市场混乱等不良后果。当前,随着青蒿价格的回升,如何确保青蒿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成了学术界研究的课题。

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复方蒿甲醚作为推荐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并在2004年正式宣布,每年向疟疾重灾区政府拨款2亿美元用于购买蒿素类药物。之后,中国青蒿素工业进入快速扩张时期,青蒿素的价格一路飙升。因为2005年青蒿素药品订单猛增,国内青蒿素原料供应紧张,当年的价格一度突破每公斤7000元/公斤,青蒿草价格也节节攀升,最高达12元/公斤,均创历史新高。

2006年度,我国青蒿素产品出口结构发生变化,累计出口金额3301.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57%。其中,青蒿素制剂出口价值285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90%,但生料产品青蒿草、青蒿素原料药出口量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出口总值为435.7万美元,比上年减少87.62%,比上年减少44.29%。同时,价格也明显下降,青蒿草每公斤降至4.5元左右,价格仅为2005年同期的一半左右。此外,青蒿素的价格也由2006年初的每公斤4300元下降到年底的3000元以下。在出口市场方面,2006年,亚洲出口额达276.5万美元,超过欧洲成为我国青蒿素原料药出口的最大市场。其中63.47%是我国这类产品出口总额,年增长率为45.46%,欧洲出口额从2005年的591.8万美元降至148.9万美元,下降了74.84%。就青蒿草出口而言,日本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青蒿草出口市场,其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值的80.86%,韩国和美国位居其后。

2007年,我国青蒿素制成品产品出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出口额达550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6.8%。我们的产品出口71个国家和地区,非洲是最大的市场,占我国青蒿素成品制剂出口额的51%。我们总共向38个非洲国家提供了出口实绩,累计出口额达2830.1万美元,比去年增长92%;我国青蒿素成品制剂出口总额中各占1/4,分别增长147.9%和63.8%。但是,青蒿素原料药的出口却出现大幅下降,全年出口14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出口减少2/3。出口量减半,每公斤1400元,降至每公斤。

2006年,完成青蒿素制剂的出口总额达到771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0%。但艾蒿却无人问津,到了贱卖的地步,价格只有0.6元/公斤。2006-2008年三年,我国青蒿素成品制剂出口总量逐步增加,但青蒿素原料价格却一路下跌,从2005年最高价12元/公斤跌至2008年0.6元/公斤。从2006年开始,艾蒿价格就不可避免地下跌。根据市场规律,一方面,2005年的冲动价格暴涨,多家企业蜂拥而至,圈地扩种,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积极种植艾草,而忽视市场容量。根据2006年全球对青蒿素的需求量,如果种植青蒿,大约需要28000吨青蒿叶,而种植青蒿则要2500公斤。这样13,000公顷的产量就可以满足所有市场需求。而2006年,全国青蒿种植面积达53,000公顷(实际保苗约20000公顷),多余的青蒿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所谓的“金花”到大规模滞销,青蒿药原料的泡沫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在2006年1月,WHO要求全球制药公司停止生产含有青蒿素的抗疟药物,取代基于青蒿素的多种抗疟药物。据悉,就是这一被业界视为明显带有对中国青蒿素药物设置技术壁垒的要求,使得2006年之后青蒿素原料的需求量急剧下降。尽管其后我国青蒿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但由于盲目扩种,加之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得蒿草原料的价格大幅下跌。

在2009年,青蒿素原料药市场开始复苏,美国克林顿基金,一大批国际慈善基金,如全球基金,都加入了青蒿素制剂的采购大军。ACTs的销售价格已经回到2005年的水平,每公斤价格达到2500元。同时,鲜草的收购价格迅速提高到每公斤8元。

同时,国际上正在兴起一股开发青蒿素的热潮。在家种青蒿严重不足、印度企业到中国增加定购订单的情况下,艾蒿价格持续上涨。据北京植物提取工业信息网追踪的数据,2010年,青蒿素的市场需求量约为80吨,扣除前两年的库存,实际需求是60-70吨,而印度在我国的采购达到40吨。这一切,使青蒿素原料药市场逐渐回暖。

就原药生产而言,我国主要为国外大型制药企业的终端制剂产品提供青蒿素原料药,占全球市场的85%,其中瑞士诺华公司控制着60%的终端产品市场。当前,只有上海复星公司控股的桂林制药厂生产的青蒿琥脂片成为WHO的直接供货商。目前,我国约有80家青蒿素生产企业,约200吨规模,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有8家:复星药业、成都三奇制药、华立控股的昆明制药、华立武陵山制药、药厂。以青蒿素为原料,目前国内生产青蒿素制剂有两种:昆明制药厂研制的独家产品“蒿甲醚”,以及桂林南药企业生产的青蒿琥酯。伴随着青蒿素原料药市场的逐步回暖,上海复星、广药集团、湖北恩华等国内较早从事青蒿素生产的大型企业,已逐步进入新一轮扩产阶段。据介绍,广药集团拟将青蒿素原料药产能扩大至80吨,同时,湖北恩华生物、上海复星等均已有扩产计划。但,目前我国只有昆明制药厂和桂林南药两家企业取得联合国青蒿素制剂供应商资格,其他企业也只能“借船出海”,即通过合格的国外制药公司定购购买其产品,以出口产品。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