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核心目标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既为以后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培养当代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最初作为高职计算机教育第一级的部分教学内容,已转移到了中学,这使得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电脑应用基础是职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一般都采用统一的目标、内容、进度和测试标准,未能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计算机素养,因此后序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性不强。

基于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体现开放性、动态性。

1.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信息处理能力。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推行,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有些教师和学生把这门课程知识的学习和证书考试联系起来,使得课程教学成为考据的铺垫,在模拟题练习中投入大量的精力,使得学生很难解决实际问题,而学生的信息素养却没有得到提高,偏离了培养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注重应用的课程,因此,实践性应该是本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对学生来说,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借助计算机在其专业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为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突出实践性应用,发挥网络教育作用,使信息化素质教育渗透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改革教学内容。

(1)有效地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联系。目前,在我国,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他们从零起点开始,学习了文字处理、电子制表、演示等基本内容。当前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大部分还是从零起点开始,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电子制表等为基本内容,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有一定重叠。为更好地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和改进,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形成贴近工作生活实际的知识体系。例如学习较深层次的文字处理技巧,利用邮件合并功能实现学生成绩单的制作,利用风格管理功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整理等。

(2)提供更多的网络和多媒体知识。面对日益变化的数字化社会,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是现代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知识,还应使学生学会上网查资料、浏览新闻、网上购物、网络通讯等,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将频繁地接触声音、图象、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多媒体材料加工处理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非计算机专业以后不会开设多媒体课程,所以这部分内容必须纳入本课程的教学。

(3)模块化教学内容。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担负着为后续课程甚至未来职业服务的重任,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模块化的基础上,除部分必修模块外,各专业可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模块进行教学。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及时更新教学模块、筛选教学内容、消除重复、过时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以任务引领学习,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效果更好。由于它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能够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它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只要任务被合理地设定,就可以实现教学、学习、等一体化,从而达到“学习”的效果。它既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界限,又更易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一定的专业习惯。

4.依托网络开展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现在,老师们精心制作了电子教学软件。

通过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网络教学作为一门计算机课程,理应走在前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借助校园网,充分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组成学校网络教学系统,并不断进行完善。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可以更好地利用和优化教师不断积累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外实现自主学习,它不仅使课堂教学得以扩展,而且还能缩短时空距离,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如在线交流,电子邮件,信息栏等等。

5.重视考核应用力,改革评估机制。

课改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不同的考核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当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采用题库系统机考的方法,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手段较为公正、合理,但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因为题库系统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配套,没有提供自主修改试题的功能,有些题目的实用性不强。第二,结果性评价主要是以期末考卷方式进行,不能真正体现出本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因此建议这门课的考核和评价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以一定结果性评价,即建立经常性、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定期评估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加强对学生的课堂评估,因为课堂是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阶段评估则可针对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一些综合实践作业,如果学完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模块,可以让学生参加电脑销售市场调查,做完调查报告;学习Word文字处理模块后,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编制计划书;学习了Excel电子表格软件之后,能够对家庭生活支出进行调查和统计;在学习了Powerpoint软件之后,可进行自我风采展示及演示。对于这类综合性作业,可以从态度、能力、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估等多种形式,全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评价公正有效。

  结论

作为职校计算机教育的导论课,它既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又要适应生源、培养应用型、提高信息素养的要求。要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和探索,通过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