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提高IT服务承包市场的地位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06-12 09:00:03
IT服务业海外选址决策对承包商IT服务行业的启示。
1.制定有利于离岸企业全面提高收益的政策措施。
在新经济条件下,IT服务“离岸”已由最初的单纯降低成本驱动发展到今天的整体效益策略,不仅注重成本的有效控制,更注重与当地管理理念和开发力量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在早期海外,由于选择承包商的风险、开展FDI的初期投入、管理运营费用的缴纳和承包商员工因技术不熟练而导致的产出效率比较低等原因,可能导致企业无法立即实现降低支出的目标。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统计,再加上许多离岸管理业务费用,雇主的总支出如果无法削减30%,将很难抵消其在整个合同期内所需的管理运作费用。为此,承包方政府除对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外,还应建立一个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监督管理机制,减轻企业行政负担,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加强融资和信贷支持,为中国IT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可以降低中国IT服务出口的成本,提高分包商的整体效益。
2.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
伴随着IT服务外包的深入发展,许多服务活动已经从底层的低级呼叫中心转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IT系统运营服务。这一趋势对承包商的服务能力、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人员质量与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外企业的选择。在一项调查中,英国的一家消费者机构发现,海外客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比国内高3倍。该报告指出,除语言和文化障碍之外,印度的服务意识无法满足英国消费者的需求,这导致了英国银行Abbey,第二大能源公司Powergen在印度关闭了客服中心,把所有业务转移回英国。日益增多的外包企业,更注重权衡外包对服务与品牌的影响,可见,一味强调传统成本因素,而忽视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已不能适应全球IT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需求。
对中国来说,信息技术人员的语言能力是服务意识,质量建设工程的首要任务。根据一项由麦肯锡全球调查机构在中国开展的一项关于跨国公司的招聘面试结果的调查,发现不到10%的中国大学生有在跨国公司从事涉外服务的工作,其中包括了IT服务等大量需要客户交流能力的岗位。另外,调查还显示,中国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强,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为此,中国要提高IT服务承包市场的地位,就必须从高等教育改革入手,大力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要通过社会办学校、企业办学校、学校、学校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IT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尤其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优势,提高本地IT人才的素质。例如IBM在中国已启动的天才孵化项目,微软公司已投入近二亿元,与中国高校合作培养软件人才,在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每年举办150场学术讲座,都是为微软打造人才池而设。
3.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中国,知识产权的状况让许多雇主特别担心。在2008年,中国的IT服务出口只占了总出口的3%,印度则高达26%。根据BSA和IDC两家主要机构的估计,中国软件盗版率为82%,印度为69%,这一比例基本上与德国银行对一个国家软件盗版率和人均GDP(按PPP调整)的关系分析模型的平均值相一致,按照中国人均GDP计算,盗版的平均数是80%。这份报告指出,在一个国家,盗版率每超过1个百分点,IT服务的出口量就会减少0.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减少盗版率至平均80%,IT服务出口就会增加一个百分点,增加4%。因此,提高承接IT服务外包的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身为中国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打击非法使用盗版软件,对使用盗版软件情况严重的企业实施行政处罚,以确保其顺利推进正版化工作;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严厉打击盗版软件行为;加强宣传,营造“拒绝盗版,用正版”的社会氛围;鼓励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奖励企业自主创新,形成“尊重知识,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氛围。
4.加强IT营销力度,塑造国家、城市品牌。
初始决策阶段,离岸公司对目标地初始意向的收集,除其运作经验与评估外,还来自于目标地政府大力推介市场,在这方面,中国表现较弱。Mckinsey咨询公司在2009年初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在海外推广方面的宣传不足,导致外国跨国公司对中国服务外包能力认识不足,这四个主要原因之一。一份针对150家跨国企业的CEO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能够轻易地说出10个印度外包城市,但大多数人只会说北京和上海;如果印度企业发展商的宣传效果是100,在中国,商业开发推广效果平均只有50。中国缺乏对外包城市及整个行业的整体包装,缺乏成功案例的推动,这些因素在选址决策上是有影响的。这一问题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2009年初,重庆市政府对《重庆市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全球公开招标,意在从产业战略制定之初即邀请国际市场参与,着力打造“中国服务外包”这个品牌。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