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投资带动加工贸易的发展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2-08-08 09:00:01
外部化的环境成本和能耗。
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初期,为了解决我国技术、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包括低地、水、电等,但不能反映利用环境资源造成的环境成本下降。有些外国企业是以我国环境偏好低、环境标准相对宽松为基础,选择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占用土地多、耗能高、环境污染大等行业向我国转移。根据统计数据,近几年我国外资生产企业中属于污染型的占30%,污染型企业占40%以上。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存在着“产品出口,污染留国内”的问题。2008年2月,原国家环保部发布了首批“高污染、高风险”产品目录,涉及6个行业的141种“双高”产品。
环境保护署发布的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报告显示,2010年四大海洋区中,东海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9个重要海湾污染严重。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浙江、福建、长江、珠江三角洲等加工贸易发达地区。此外,加工贸易重点集聚区环境污染状况堪忧。珠三角是加工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广东省有98%的加工贸易企业集中于此,其环境污染尤其严重。今年2月发布的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珠三角佛山、深圳、东莞、广州、中山五市工业污染源占全省污染总量的65.2%。从2001年开始,《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连续7年把广东省列为“严重污染区”。
中国各行业中,工业行业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都是最大的行业,其中制造业占最大。2006-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3202亿美元,其中55.5%用于制造业。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5906亿美元,增长26.6%,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额的79.8%。此外,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服装及服装配件、纺织品、纺织品、纺织品、纺织品、鞋类、家具、玩具、箱包6大类商品637.2亿美元,增长12.7%。所有这些都包含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可以说,随着大量的“中国制造”进入世界,中国就等于是直接或间接输出了大量的能源。这一巨大的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并没有全部或没有计入商品价格中通过市场补偿,而是大量的外在化,透支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全球产业链底层的国际分工固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往往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从而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底层,据隆国强研究,中国超过2/3的加工贸易企业仍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其附加值在50%左右徘徊。而且,发展劳力密集的加工贸易,非但对我国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大,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反地,使得国内粗放型经济模式有进一步固化的危险,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资,产业结构严重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这种经济发展路径,即使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不过是“世界加工厂”,总体经济已经固定在全球产业链的底层。
此外,在1992年“以市场换技术”的招商策略下,各地政府为吸引外资,很少考虑投资项目是否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甚至出现了“引进、过时、再引进、再过时”的现象,而即使外国投资带来了先进技术,其关键技术也由外商牢牢掌握,严守秘密,极少掌握在中国人手中,造成了今天“市场出牌,技术出得不到”的尴尬局面,也阻碍着技术型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步伐。该报告指出,中国每一个开放行业中,前5个都是由外国企业控制的。在中国28大行业的三资企业中,外资占据了21个行业的大多数资产控制权。“三资”企业在39个工业部门中,19个行业的销售额超过30%,超过国际警戒线20%,影响到我国的独立经济决策,威胁到我国产业安全,给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在当今国际分工主导权为跨国公司所掌控的情况下,我国不过是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上的“打工者”,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化作用大大削弱,为我国摆脱国际分工中被低端“锁住”,陷入低附加值陷阱的困难。
增加贸易摩擦和纠纷。
中国对外投资带动加工贸易的发展,在给中国带来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使其出口资源和环境受到污染,甚至威胁到人们的健康,这也为某些国家制定反倾销政策提供了借口。在1995-2009年全球反倾销调查中,中国连续15年位居首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排名。据商务部公布的《2011年国家贸易投资环境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出口产品受到贸易救济调查66宗,涉及总额约71.4亿美元,其中,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已由单一产品转向产业领域,甚至整个产业链。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2010年全年共进行了58项337项调查,其中调查19项是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调查总数和涉华案件总数均创历史新高。
其根源是双边贸易失衡,我国盈余主要来自加工贸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10年我国进出口商品总额为15779亿美元,进口商品为13948亿美元,顺差为1831亿美元。总体贸易出现逆差,加工贸易出口额7403亿美元,进口4174亿美元,顺差3229亿美元,比全国外贸顺差1398亿美元。因此,当前,我国双边贸易失衡主要来自加工贸易巨额顺差,而外国企业是加工贸易中最大的经营主体,外资是顺差的主要受益者,而我国只获得了一小部分加工费。因此,在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增长,实际上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潜在诱因。
我国加工贸易虽然在外资主导下发展面临着上述隐忧,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寻求突破困境之良策。对于上述隐忧,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鼓励和扶持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进料加工贸易,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转变目前外资主导的格局,提高加工贸易的收益状况,鼓励有较强实力的国内企业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自我创造品牌,开拓海外市场,在高收益曲线两端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鼓励没有相应实力的企业为国内企业配套,贴牌加工,即为国内品牌企业代工生产,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如能抱团打天下,共同发展,必将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把利润留在国内,使肥水不流;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建设有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建立外资安全审查制度,对外资进入的行业和规模进行严格界定,限制高污染、高耗能加工贸易的发展,适当抑制加工贸易顺差,掌握WTO规则和贸易投资壁垒的有关知识,加强维护意识,建立有效的贸易摩擦与纠纷处理机制。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