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2-08-01 16:30:15

据海关总署4月10日公布的数据,2011年一季度我国贸易逆差为10.2亿美元,是六年来第一次季度贸易赤字,而同期,加工贸易顺差则达77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8%。实际上,从2001年以来,加工贸易的顺差逐年上升,一些潜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为主,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为2228亿美元,2010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为9707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额的1.1倍,在同一时期,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3.9%,这充分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建立实际控制加工贸易。实际上,在外资主导下,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隐忧,这些隐忧正逐步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

忧虑一:生产没有收获。

尽管从数据来看,我国外贸顺差基本上来源于加工贸易,但正如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描述的那样,中国加工制造业是“丰收年的贫穷”,也就是说,中国加工贸易巨额盈余并未带来丰厚利润,处于“贫困化增长”状态。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首先,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从事的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其在中国所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出口值算在中国,而创造的利润则归外商所有,中国的实际收益微不足道。据统计,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一千六百三十六点一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8%。与此同时,加工贸易以顺差为主,如2000年开始至2009年,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顺差比例由64%提高到84%。所以,巨大的顺差是在中国身上的,经济上的好处是西方发达国家得到的。

其次,内资企业大多为外商代工,为赢得订单而大打“价格战”。加工贸易企业对外签订加工贸易合同,其目的是通过加工使其增值,并从中赚取加工费,因此,加工附加值的含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状况。特别是在当前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多数加工贸易企业都是在微利的状态下运转,处于丰产不丰收的状态,据统计,目前代工企业的毛利润率一般在5%左右。根据权威市场研究公司iSupply的报告,“一款售价499美元的iSupplyiPad的平均价格是260美元。在这些芯片中,苹果开发的A4处理器每块26.8美元,16G存储芯片29.5美元。其中最昂贵的是韩国LG制造的9.7英寸触控显示器,售价95美元。这些都和中国相关,一套只需11.2美元的组装费。从这个意义上看,就连台资大企业富士康也不例外,更别提国内众多中小型加工企业。

三是加工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使许多企业即使亏损也要生产。当前,我国为鼓励出口,对加工贸易产品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这使加工贸易企业有了减价资本,许多企业一再压低加工费,即使是通过出口退税,也要将实际利润让给外国公司,就是说,我们用中国人的钱补贴外国人的腰包。

隐患二:转型升级步履维艰。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一是加工贸易主体从外资企业转向本土企业;二是指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三是指向最主要的上游技术研发和销售渠道转型。因为只有更多的本地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配套、加工、生产,才能提高国内加工贸易采购水平,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在中国,要想增加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就必须有更多的国内企业从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制造,国内企业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和研发基地,才能在市场中获得主动和竞争优势。

当前,尽管我国加工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在逐步形成,但其转型升级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不确定因素。外资企业仍然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控制着机电、高科技产品以来料加工贸易为主,征收加工费,在研发和市场销售这两个环节上,严重依赖跨国公司,在进料加工贸易中,只有8%的贸易被国内企业控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外资是加工贸易的主体,外资主要是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资源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没有把供销渠道、技术开发、产品营销等经营环节带到我国,而是牢牢把握在跨国公司内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多为国外品牌做贴牌生产,不需要进行研发,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产品销售完全依靠外国公司,所以转型后会有什么问题?

此外,国内加工贸易企业走上了以“多快好省”为主的代工道路,这一模式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存在利润过低、易受外界变化影响、抗风险能力弱等缺点。而且自主研发、创建品牌则是需要大量时间、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的“慢工出细活”,在目前加工企业利润极低的情况下,要想快速转型,遇到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瓶颈。因此,中小企业无法转型,就连一些有能力进行研发和营销的大型企业,也因对成本与风险的考虑而不愿意转型,毕竟,「隔夜金子不如铜」。上述诸多现实原因,使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履维艰。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