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胰岛素治疗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01-02 09:00:00

脑梗死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据统计,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几率是非糖尿病的4-6倍[1]。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神经功能[2]。但胰岛素强化治疗较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患者有较大的危险性,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病情,提高护理质量,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本文就29例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胰岛素治疗时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护理经验。

1数据和方法。

1.1通用信息。

选取我科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胰岛素治疗19例患者。男性11名,女性8名,年龄51-78岁,0-11年糖尿病病程,均符合WHO糖尿病1997年诊断标准。病程0-8年,脑梗死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通过头颅CT或MRI诊断。

1.2处理方法。

应用胰岛素治疗19例病人,根据耐受性、依从性及病人的生活习惯,有13例采用三餐前门冬胰岛素加夜10-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6例采用了门冬胰岛素30天前皮下注射。三餐前和夜间10点进行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观察低血糖的发生。

2结果

19例病人中有11例轻度低血糖,主要表现为轻度心慌、饥饿感、测血糖小于3.5mmol/L,并立即服用高糖食品或糖水,症状迅速缓解。有5名患者无症状性低血糖,是在常规血糖检测中发现的,及时进食后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并通知医生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两位病人在一夜查房时发现,病人大汗淋漓、呼呼不醒、急查血糖低于2.8mmol/L时,立即打电话给医生,给静脉注射高渗性的葡萄糖后苏醒。1例表现为TIA症状,右肢活动不正常,测血糖1.6mmol/L,及时治疗,症状消失。有一人因严重的低血糖而引起再次脑梗死。

3.1患者因素。

3.1.1脑梗死病人脑功能低下,反应迟钝,对低血糖反应不敏感,有些病人语言障碍,无法表达低血糖所带来的不适,需要经常监测及时发现。

3.1.2饮食方面的问题,脑梗死病人往往会有吞咽功能不全、饮水呛咳、饮食不规律,胰岛素注射后病人往往无法按时按量进食,或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出现低血糖现象。

3.1.3患有肢体活动障碍的人,行动困难,出现低血糖时,自己无法及时进食。

3.1.4因脑梗死病人有些生活不能自理,家属在注射胰岛素后忘记给家属喂食。

3.1.5活动量大,也可以在空腹的时候进行运动。

3.2医源性因素。

3.2.1医生对血糖控制过于理想,胰岛素用量过大,不能及时调节胰岛素用量;

3.2.2护士在注射胰岛素时,不要求病人按时吃饭,或在注射胰岛素之前没有准备好食物;

3.2.3在注射预混型胰岛素时,没有充分混合,或者注射部位不对,或者注射方法错误,将胰岛素注入肌肉层;

3.2.4护士测血糖的时候,血糖已经很低了,没有及时指示病人加餐或未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4护理体会

根据糖尿病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应认真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的生存能力、饮食习惯、是否进行胰岛素治疗、护患沟通,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4.1让病人了解出诸如出汗、饥饿、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的临床症状,并告诉病人如何应急处理,在床头或衣袋里放些果糖、蛋糕等高糖食物,如有上述症状就立即进食,进食后不能缓解要及时呼叫。

4.2加强病人的饮食指导,告知病人应用胰岛素时,如不能按时进餐,容易出现低血糖现象,在注射胰岛素之前要准备食物,注射后按时、按量进食,饮食要科学,饮食中要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只喝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食物,如胰岛素注射后不能进食,务必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3注射胰岛素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饮食方面的状况,如果出现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要及时报告医生,降低胰岛素的用量。

4.4根据病人的特点,可以根据病人的特点,在空腹做剧烈运动,在餐后1小时内进行锻炼是最适宜的。例如,床上运动、床边运动、室内锻炼、户外锻炼等,活动量大的时候要适当增加食物。

4.5注射胰岛素时,剂量要准确,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注射时要把皮肤捏起来,扎进皮下,禁止针刺入肌肉层,在注射药物后,胰岛素的吸收加速,出现低血糖现象,应在注射后稍加停用,如拔得太快就会把药液带出来,胰岛素注射剂量要减少,降糖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医生应根据血糖增加胰岛素量,从而发生低血糖。

4.6做好护患沟通,争取病人配合,给予病人全面的身心护理。

5小结

低糖反应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病人,一旦出现了低血糖,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往往会导致病人脑梗死症状进一步加重,更加加重这一组的心理负担。对于有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如何做到既能控制好血糖,又不发生或少发生低血糖,又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如何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认真观察病情,详细询问病史,掌握不同临床表现,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明显改善病人预后及生存质量,并能提高护理质量及医疗安全。因此,[3]护理人员在糖尿病教育管理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