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探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01-02 09:00:00

探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

3.1加大财政投入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条件。要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财政投入是关键。据温家宝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3年至2009年,我国财政医疗卫生投入从831亿元增加到1277亿元,即2003年至2009年,人均医疗卫生总开支为1213元,其中国家财政负担仅为98元。为此,应加大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资力度,降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2010年全国、省、市三级财政对全市卫生支出总额达16539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政府应加大公共卫生投资,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在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方”、人才队伍建设、运行费用保障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的同时,按国家规定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2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顺利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前提。据有关主管部门调查,目前,全国疾控机构中技术人员中年龄偏大,年龄35岁以上的只有39.4%,远远低于临床技术人员的53.1%,而中专及以下学历占50%以上[2]。本市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尤甚,市疾病预防中心卫生专业人员只占医疗机构总人数的45.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专业人员年龄以45岁以上为主,占专业技术人员67%,青年专业技术人员面临断层。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医疗、预防、健康教育于一体,因其待遇低,难以吸引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有些技术员只把现在的职位当作过渡,一旦获得了相应的资格,也纷纷离开了基层岗位,因此我市目前亟需公共卫生和预防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要解决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方面要在提高技术人员待遇的前提下,多方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上司送训等方式,加强地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使他们认识到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自身的价值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体现。

3.3加强流动人口与弱势群体的救助,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尽可能提高社会处境最差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在我市流动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是开展工作的重点人群。据荆州市卫生年鉴,2010年外来人口乙类传染病患病率为836.3/10万,是全市乙类传染病发病率392.6/10万的两倍以上;计划免疫接种率和孕产妇保健率也低于本省人口。为了充分体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政府应将外来人口也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范畴,按常住人口分配,体现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共同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对于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保障贫困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在公共卫生服务中享受更方便、更周到的服务。

3.4将慢性病规范化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标志。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目的在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当前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疾病,最新资料表明,我国有9240万患者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更糟糕的是,患病人数不仅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而且在儿童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目前我国有约两亿高血压患者,因高血压引起的一系列心脑血管并发症,对病人造成生命威胁和严重经济负担。据估计,在2005至2015年间,慢性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达5580亿美元[4];由于慢性疾病的严重危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慢性疾病的管理提出了重点要求,具体内容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对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和严重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本市慢性疾病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目前已建立档案管理的糖尿病病人有14861人,高血压病人59482人,重性精神病患者2725人。但是目前慢性病建档管理工作刚刚开始,一些社区和乡镇仅完成人员培训,工作场所、设置都没有到位。要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必须高度重视慢性疾病的防治与管理,加强慢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人员、办公场所、设置设备配置、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和奖惩措施,使慢病工作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3.5建立规则,规范管理是搞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需要社会各阶层、各阶层人士的共同参与,因此,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共同遵守,才能使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顺利开展。实践中要不断推进责任医生制度,丰富健康教育的形式,优化公共卫生信息的管理方式,完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体系,统筹推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新模式,使各项工作在规范、健康的运作下向前发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逐步实现全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大举措。提出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近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实践和探索中,为构建和谐松滋作出贡献。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