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关键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01-07 09:00:00
会计业在新形势下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会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会计行业在现阶段不断出现许多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案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以前,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财务管理和账务统计,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高,使得会计在工作中养成了应付、懒散的心态[1]。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进行统计管理,此外,也要参与企业决策,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树立全新的事业观,虽然重视职业道德,但是许多会计人员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整体素质偏低,无论是在学历方面,还是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都很难与既定的要求相一致,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国内有八成企业的会计人员学历比这门课低,而且大多数会计学历都是中专或大专,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寥寥无几,而中高级会计师却寥寥无几,仅为现有会计师的5%。在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发财会人员缺乏专业财务知识,极少数会计工作者把会计电算化操作技术真正掌握在手中,许多企业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工作机制,公司在会计信息管理上非常混乱,既存在账目不合实际的现象,同时也造成财务报表的失真,这将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建设还没有跟上会计行业法制的步伐。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与迅速发展的会计领域不相适应,缺乏先进性、科学性、规范性;现行的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协调,法律法规之间缺乏配套,造成了其应有的效用无法充分发挥。现实工作中,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造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按法律办事,不追究违法行为,执法缺乏严格性的现象十分严重。制度上的缺陷也使得会计人员在行政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从而导致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性不高,从而阻碍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
新时期提高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对策。
(一)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会计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建立职业道德教育课,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将职业道德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易接受的形式,二是要让学生无意识地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二是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榜样效应。公司管理中,要积极宣传和教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关键是企业领导要起到表率作用,带头带头,办理业务时,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以作为企业会计人员的榜样;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要严格把守好继续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会计工作提供帮助,使它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对会计人员进行指导,使其坚定理想信念,通过积极学习道德知识,主动学习,提升专业技能,使会计自律得以顺利实现,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提升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而会计专业素质的教育与培养直接关系到职业道德的水平[2]。因此,有关部门在培养和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时,要使会计人员的职业职业道德得到强化,规范职业行为,坚定职业信念。与此同时,也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也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会计学教育不能仅仅在传授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把敬业精神作为一种追求,要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形成一种精神力量,从而促使会计人员自觉地履行职责,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做到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爱国奉献的高尚品质发扬光大。
(三)完善有关法律规范。
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避免新闻侵权的发生,促进会计事业的良性发展。为此,我们要把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起来,对违法者采取法律手段予以严惩。对于违法者要严惩,要让主管人员对出现在会计行业的违规行为负责,强化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有效地减少对会计人员的违规操作。同时也要确立健全的职业道德管理制度,并运用强制性法律规范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3]。我们国家有众多的会计人员,但其水平与层次良莠不齐,借助于会计约束自身的行为,则效果不佳。为此,要建立健全的职业道德管理体系,用法律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加强会计员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也可以实现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靠性,保证内部会计工作顺利进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打下基础,实现实体经济的全面发展。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