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中国企业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06-19 09:00:02

合资企业要注重国家自有品牌的保护。

娃哈哈1996年的营业额已达1.8亿,营业额已达1.8亿,包括商标、渠道等无形资产的整体价值,不管如何计算,至少应该在30亿以上,达能方若要占51%的股份,至少需要15亿元以上,而不是地区4500万美元。面临纷繁复杂的商标纠纷,企业应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中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合作,必须具备资本经营意识,要体现企业整体价值,对其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估,特别是对无形资产,而不只是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部分进行全面评估。一个企业最有价值的是品牌、渠道、技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一定要参照同类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来评价企业的真实价值,避免企业品牌价值被低评。

这场论战的关键也同样集中于商标权的归属问题上,值得庆幸的是,娃哈哈始终将民族品牌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民族品牌的利益,在“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口号下,坚决维护民族品牌的利益。就在"达娃"争夺战爆发之际,娃哈哈集团全体职工代表发表声明,“坚决扞卫娃哈哈,壮大娃哈哈这个民族品牌,不让乐百氏悲剧重演”。

商标既是企业立身之本,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利用外资的同时,民族企业必须坚持这种发展轨迹,才能使中国企业真正受益于合资。

中外合资企业要坚持掌握自主品牌的控制权,即使无法实际控制,也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条款,谨防外资通过下列方式蚕食中国自有品牌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1)继续注册但不使用,谨防外资通过以下方式蚕食中国自有品牌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并且把品牌“雪藏”起来;2)通过产品的更新换代,逐渐淡出中方原有的品牌,逐步淘汰原中方品牌;3)将合资期间新产生的品牌归为己有。

“达娃”论战应该汲取的教训。

作为我国私营企业主的典型代表,宗庆后在经营企业时,往往会凭个人经验,直觉把握市场,采取集权型的家族经营方式,把决策权掌握在个人手中,凭借其过硬的业务素质,勤勉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在企业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这是一种管理方法,但任何一个组织,单靠权威管理,情感管理是不够的。公司法制化建设离不开正常的秩序,所谓企业法制,就是通过设计、完善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制度,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使之与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互补、协调运作。

专业经理是一种具有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并从事管理工作的经理。但职业经理人在短长、局部性、整体利益之间的取舍往往容易产生偏差。范易谋觉得很难堪,看着非合资公司中10亿元利润的短期收益,如果他可以进一步推论:娃哈哈方的强烈反叛,达能在中国长期发展等未来的发展,也许就不会轻率行事。相反地,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思维制约着其综合能力的发展。Francisco出身,从财务数据中发现问题。若多些换位思考、战略思考,更多地理解数据背后的本质原因,更多地理解娃哈哈达能合资过程中的前因后果,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多一些整体战略策划能力,也许他就不会冒然进行对娃哈哈的收购。

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是家族企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作为创业者,作为制作人,要做前期投资和事业开发,承担经营风险。专业管理人员则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具有专业的后期管理知识。假如一位企业家缺少职业经理的素质,缺乏系统,对规范的有效认同,缺乏对员工和组织的规范管理与激励,缺乏对问题的科学预测,就很难使企业成长起来。类似地,如果一位职业经理人缺乏企业家视野,不能用一种高度和使命感来审视和纵览整个企业,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也很难做出好的业绩,最终会被后来者所代替。简单地说,职业经理也应该像企业家一样有决心、有标准、有专业的管理者。

要从宗庆后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要有清醒、清醒的法律意识。不管是经商,还是经商,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学习法律知识,或者聘请律师,严格依法办事。与国际跨国公司打交道时,应尽量制订出最完备的规则,对商业合同的制定、商标和品牌转让作出明确界定,完整地规定可能发生的情形,避免口头契约,规避可能的法律风险。

此外,一旦发现外国投资中有不当行为或自身正当利益受到侵害,应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在这方面,娃哈哈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成长过程。最初,为了强迫娃哈哈屈服,达能采取威胁,对宗庆后进行人身攻击,向政府部门告状,全球性诉讼等各种手段,让娃哈哈一度陷入被动。后半段,娃哈哈面对达能发疯的舆论造势和法律攻势,一方面沉着冷静地收集证据,对外澄清真相,另一方面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积极应诉,并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向达能提出起诉。

这场争辩反映出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之一,根据微笑曲线原理,我国企业一直处于“弧底”的低附加值环节,例如加工、装配等,中国企业要在合资合作中突破这种现状,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发展,在技术、品牌等上游环节取得较高的附加值。所以,中国企业要把握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命运,除了合资企业合作的目的之外,还要考虑到合作的目的,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保护好民族自主品牌,通过学习和借鉴中西方管理方法,在法律的指导下,更要练就内功,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增加谈判筹码,学习规律,把握好这些规则,最终建立对中国企业有利的规则,努力做规则的制定者,才能在中外企业合资合作中处于有利地位。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