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高脂血症的性别和年龄分层特征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

高脂血症是血浆中胆固醇或三酰甘油水平上升的一种疾病。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1],与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直接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滞后和饮食习惯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合理导致高脂血症患者逐年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研究表明,饮食中脂肪、动物食物过多、谷物食物比例过低的人可能会导致血脂水平和冠心病风险增加[2]。

2009-03-2010-07,我院启动了慢性病和高危人群集中分层健康干预计划。为完善我院高脂血症人群健康管理模式,对2009年在我院体检的5999名公务员进行横截面调查,分析探讨了公务员高脂血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为科学、系统、有效、更有针对性的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模块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9-01-12名公职人员参加我院体检中心血脂等检查项目,淘汰检测项目不全人员293人,剩余有效观察对象5706人,其中男性4062人,女性1644人;最大89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44.8±13.1),其中男性。

1.2健康检查员检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1.3诊断标准。

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低HDL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血清TC和TG水平均增加)。

1.3.2高血压诊断标准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DBP≥90mmHg,或近2周未服用降压药[4]。

1.3.3高血糖高血糖按照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5],FPG损伤:6.1mmol/L≤FPG7.0mmol/L;糖尿病(DM):FPG≥7.0mmol/L和/或以前有糖尿病史。

1.4统计方法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性别和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进行分组,并使用SAS9.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平均±标准差(x±s)为基础,计量数据采用了相对于2的测试,P-0.05对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多种回归分析高脂血症与高血压、高血糖、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P-0.05对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一般来说,体检数据齐全的人有5706人,高脂血症1633人,患病率为28.62%。最大86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47.30±12.30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45.91±11.82岁),女性平均年龄(53.82±12.42岁)。

2.2高脂血症的性别和年龄分层特征(表1)检测到1633人,其中男性1346人,患病率为33.14%;女性287人,患病率为17.46%。年龄分布主要为50~69岁,60~69岁的年龄组占比最大,占总数的36.34%;其次是50~59岁的年龄组,占34.47%。表1结果显示,根据年龄和性别分层,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男性在40~49岁的年龄组中最高,发病率为39.71%,女性在70岁以上的年龄组中最高,发病率为35.42%。男性组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在30~39岁之间开始显著增加,达到40~49岁之间的高峰;女性组在50~59岁之前开始显著增加,直到70岁之后仍保持较高的检出率。与各年龄组相比,除70岁以上年龄组外,男性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均高于女性,除60岁以上年龄组外,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

2.3各组高脂血症患病率与体重指数(BMI)、SBP、DBP、FPG检查相比,数据齐全的5706人。高脂血症分类及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高BMI、高血压、高血糖(表2)。从表2可以看出,高TC血症有405人,高TG血症有534人,其中高TG血症患者数量最多。混合高脂血症患者在三种高脂血症中BMI率最高。

2.4高脂血症与高BMI、高血压和高血糖的相关性分析(表3)结果显示,BMI、FPG、DBP、性别和年龄与高脂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在调查因素中,高BMI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最为密切(标准偏回归系数=0.15439),高BMI与高脂血症的发生最为相关,其次是FPG、DBP、年龄和性别,这表明高BMI、高血糖和DBP增加。年龄越大,高脂血症的发病率越高,反映出高脂血症患者的血管硬化和血液粘度的增加导致DBP的增加。这组数据显示,高脂血症与性别有关,男性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的原因是:①男性饮酒比例较大,吃高脂肪食物的机会越多。工作压力大,锻炼时间少。②更年期前女性肥胖少。只有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肥胖才显著增加。这也与女性饮食控制有关。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