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水法是交叉配血的必备项目
来源:华文易迅 时间:2023-05-29 09:00:04
医疗领域在输血治疗方法诞生初期,就发生了无数鲜血的教训。1492年,第一次输血由于采用的方法非常原始,没有一位成功的病人死亡;1667年,法国国王御医让恩在1667年用羊血治疗精神病人时,因病试而死亡,这一严重事件使得此后150多年没有人再敢尝试输血治疗。1818年,英国产科医生JamesBlundell首先采用血输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学家KarlLandsteiner发现了ABO血型和Rh血型系统,从而加深了人们对血型系统的认识。在1907年以前,Hektoen一直提出通过献血者和受血者进行交叉配血来提高输血安全性,ReubenOttenberg完成了第一例采用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输血试验,开启了现代输血医学的新时代。
术前检测主要包括血型鉴别、抗体筛选、交叉配血等,其中交叉配血是关键[1]。为了确保受血者的安全,在交叉配血的基础上,将根据血型鉴别进一步确认血型确定是否错误,以及受血者与供血者之间的抗原抗体反应是否不一致。这项试验对没有经过红细胞血型抗体筛选的病人尤其重要,这种抗体具有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IgM抗体是一种分子量较大的IgM抗体,能在盐水介质中与相应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不完全抗体是指ABO系统之外的其它血型抗体,对于IgG抗体,其分子量较小,可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却无法使红细胞凝固,因此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使致敏红细胞凝结。从红细胞血型抗体的特点来看,血型鉴别和交叉配血方法不断涌现,检测技术也不断发展。
可以用盐水进行配血。
在配血时,用生理盐水制备红细胞悬液,该悬液是在红细胞膜上,由唾液酸中的羧基离子构成,形成这种排斥作用(Zeta电位)可以在红细胞间保持一段距离,与血清配合后,血清中的大分子全抗体,就可以在相应的红细胞间搭桥,使之凝集,通过观察血凝或溶血来判断配血结果。盐水法是交叉配血的必备项目,可以简单、快速地检测出IgM型抗体,发现有无错误,判断是否发生了溶血,但不能检出IgG型抗体[2,3]单一盐水配血方法在配血中不能起到预防免疫溶血性和非溶血性反应的作用,所以在配血时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法(AGT)
1908年,CarloMoreschi用分子搭桥法记录了抗人球蛋白实验。这种方法也称为Coombs试验,分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以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血清中有无无无无无无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最经典、最早用于检查抗体的方法。本方法敏感,但传统的抗人球法操作复杂,反应时间长,难以对结果进行判别和统一,试剂效期短,不能满足输血检测快速、准确的要求,因此在国内尚未广泛采用。
3.酶介质交叉配血方法。
利用蛋白水解酶(如菠萝酶、木瓜酶等)来配血。一种酶能够破坏红细胞表面带电的唾液酸,从而降低红细胞表面电荷并使之趋于靠近,这样就能使有特异性的不完全抗体与经过酶处理的相应抗原红细胞发生凝集。该方法的特点是操作更简单、经济,但很难控制,时间长,实验重复性差,而且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红细胞结构,使某些隐藏的抗原暴露出来,很容易出现假阳性;有些抗原经过消化就会消失,真阳性变成假阴性。因而,该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用凝胺剂交叉配血(MPT)
Palezari和Jiang于1980年首次在血库操作中使用聚胺法。凝胺法是利用低离子介质,使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团减少,从而使红细胞与血清或血浆抗体结合。聚乙烯醇分子是一种高价格的阳离子型多聚季镀盐,溶解后含有大量的正电荷,能够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这对红细胞凝集有有利作用,低离子强度溶液还能降低红细胞Zeta电位,从而进一步提高抗原抗体之间的吸引力。在出现IgM或IgG血型抗体时,它们与红细胞结合紧密,此时加入枸橼酸盐解聚液以去除聚凝胶中的正电荷,这样IgM或IgG类血型抗体与红细胞产生的凝集作用并没有分散;如果血清中没有IgM或IgG类抗体,加入解聚液可以使非特异凝集消失。这种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出IgM和IgG两种抗体,能够检测出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全部抗体。研究表明,凝聚胺法用于血型鉴别、交叉配血、不完全抗体筛选等,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远远高于其它介质的1~250倍,特别是Rh系统抗体,但检测IgG抗-AB抗体的检出率低。该方法简便易行、快捷,已在部分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尽管聚凝胺法简单、快速,但仍有可能对Kell血型系统[7]和血液中效率低下的不规则抗体[8]进行漏检,而且容易受到温度、气候、临床药物、试剂和操作因素的干扰,而使交叉配血出现一些异常结果。
杂志推荐
常见问题
Q:论文发表的时候可以一稿多投吗? |
A: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典型的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国内外学术界都明令禁止的行为,原因主要在于涉及到文章版权归属的问题,如果作者的文章已经被某个杂志社录用,或者同时被两家杂志社录用,就会涉及到版权纠纷,作为杂志社都会保护本社的合法权益,到这时作者就会比较麻烦,吃官司都是小事儿了,被打入黑名单降级降职影响可就太大了。 |
Q:职称论文发表对时间有限制吗? |
A:职称论文发表并没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需要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规定自己安排发表时间,一般职称评审,各地区都会明确规定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和截止日期,我们结合这个日期来考虑何时发表文章就可以,大部分地区职称评审都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之间,有的地区要求7月中旬开始交材料,最晚8月底之前,有的则是要求8月中旬交,还有部分地区要求截止时间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所以,各个地区的具体要求并不同,申报者需要在提交材料前确保自己的文章已经见刊并且被相应的数据库检索即可。 |
Q:网上发表论文如何防骗?可靠网站与可疑网站如何区分? |
A:由于发表论文的需求远远多于杂志版面的供应,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审稿难!审稿慢!选择论文发表网站发表表论文确实能解决以上问题。卖方市场的出现加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就导致出现先付款后发表的现状。论文发表网站正规与否是通过网站从始至终所提供服务体现出来的,任何交易只要存在时间差都会有风险,但这个风险是可以通过您的智慧来避免的。因为不是所有论文网站都是骗子,你要做的就是过滤掉没保障的网站,选择可靠的论文发表网站! |
Q:一般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
Q:核心期刊需要提前多久准备? |
A: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